中國如何保持經濟長期增長? 《人民日報》解讀三大關鍵詞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中國經濟正遭遇轉型的痛苦時期。(新華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中央對於當前的經濟有何判斷,可從《人民日報》中尋找一些端倪。

官媒《人民日報》刊文談中國經濟,承認自2012年起,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令人不禁懷疑:中國經濟還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長?中國能否避開「中等收入陷阱」?《人民日報》針對此等疑問,宣傳所謂「權威闡述」,介紹官方如何定義「新常態」、「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改革」。

新常態

《人民日報》稱,中國所以面臨「新常態」,「『做不到』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乃因經濟總量已達相當水平,低廉生產成本優勢消失,只能通過產業結構改革,以尋回增長動力。該報認為中國未來會從三方面促進經濟轉型,首先是促進消費需求,其次為加速城鎮化,最後是改善收入分配。

新發展理念

《人民日報》表示,針對經濟「新常態」所需,官方特意制定「新發展理念」,以穩定發展軌跡:

創新發展,注重的就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協調發展,注重的就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綠色發展,注重的就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
開放發展,注重的就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共享發展,注重就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該報還提到,幹部應該「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又應保持自信和定力,以於「新常態」下處變不驚,進而自覺發揮「戰略思維能力」,以解決中國改革發展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官方關鍵詞,《人民日報》解釋,此因「新常態」下刺激需求政策成效有限,所以要轉而由「供給側」入手,以求維持經濟長期發展,主旨為鼓勵個人和企業發揮創新精神,協助中國經濟由「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所謂供給側改革主要分為兩方面,第一為產業興衰交替,一邊是去除落後行業的過剩產能,另一邊是引進關鍵技術和裝備以建造高端產業;第二為解決供需錯配問題,務求本地產品獲得品質信譽,滿足國內消費者,並足以與海外產品一較高下,以消除「需求外溢」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