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試藥成產業多環節可造假 致藥品註冊申請八成不合格

撰文:劉莎莎
出版:更新:

「北京XX醫院招募試驗,男,體檢時間:12月9日。藥物XX,點滴,連續四天,費用5600元,另補助1000元。」類似的試藥招募信息,每天都在內地社交網絡裡傳播。
在一種新藥進入市場過程中,會有幾個關鍵的環節構成一個完整的利益鏈條。那就是從醫藥企業——臨床試驗代理機構——試驗基地(醫院)。在試藥這個灰色鏈條中,受試者、中介、藥廠,每一環都可能是「造假者」。

11月3日,北京一大醫院,試藥體檢篩查中,醫生為受試者篩查針眼。按照規定,受試者在醫院參加體檢篩選後未超過五日不能參加下一家醫院篩選。(新京報)

新藥上市前,需招募健康人試用,這些被招募者,稱作試藥人。作為臨床試驗中重要一環,試藥人需經過體檢等環節篩選。一些試藥人為了讓自己順利受試,採取各種方法蒙混過關:吸煙的人想通過尿檢,可以在尿檢的時候,滴一兩滴白醋;用10倍藥劑量的聯苯雙酯應對飲酒問題,這樣轉氨酶就會變成正常值;再比如,在手臂的針眼上塗些粉底液,就可以在另外一家醫院蒙混過去。也有的受試者,在醫生面前吞下藥物,離開醫生視線之後再吐掉。一些中介為了招募費,也幫試藥人造假,「如果擔心尿檢不過,可以找其他人幫忙留尿」,一位「中介」大姐如是說。

在這條「利益鏈」中,一些招募「中介」為了推動試驗儘快進行拿到招募費,出現種種違規違法行為。他們瓜分了北京大部分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有些「中介」雖自稱招募公司,實際上卻是沒有辦公地的空殼公司。從業人員也良莠不齊,默許或者主動幫受試者作假。

然而,一些受試者在胳膊的針眼上塗些粉底液,就可以在另外一家醫院蒙混過去。(新京報)

「職業試藥人」曾感後悔

何金虎(化名)曾經也是「職業試藥人」中的一員。想起試藥經歷,他說「如果重來,不會選擇試藥」。何金虎小腹上有一個細小的疤痕,那是2010年為了獲取1萬元受試費,注射抗腫瘤藥物留下的印記。針管從他的小腹拔出十幾秒後,肚皮突然像被幾十根針同時扎著一般,刺痛感瞬間蔓延至全身。剛打完藥,何金虎就出現了強烈的藥物反應,口渴、心慌、頭痛。在搶救治療中,醫生不斷給他做心電圖,總是心律不齊。「我自己都受了這麼大的罪,你讓我怎麼相信這個能去救別人?」

據悉,試藥圈內流傳著一個試藥危險性公式,錢數÷天數=藥物危險性。給的報酬高的試驗,通常危險係數也相對較高。2014年,一位女性受試者在參加試驗之前就已懷孕,但自己和醫院都沒有察覺。試驗結束後才發現,醫院勸其打掉,因「藥物會對胎兒有影響」。有了解情況的受試者透露,該女士在體檢時用了其他人的尿,沒有檢查出已經懷孕。但她本人並不承認,最終醫院賠償幾萬塊錢,但很快就被她和男友揮霍一空。

航天中心醫院藥物臨床試驗醫生建議,不要頻繁參與試藥。正常人服用藥物後,在一定時間內會代謝出去,「但是藥物不可能完全排出體外,總會有微量殘留,如果受試者試了很多藥物,各種藥物作用下,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北京某醫院,臨床試驗項目中,醫生給受試者背部畫格子,準備噴藥。(新京報)

試藥聯網篩查淪為「形式化」

試藥的重要一環,乃是保證試藥人的健康。然而諸多保障權益的措施,在實際中卻成為「花瓶」一樣的擺設。北京市明令禁止試藥者三個月內參與其他批次的項目試驗,並建立了受試者數據庫用於對受試者聯網篩查。然而,試藥人為了獲得更多試藥補助往往鋌而走險,用假身份證應對臨床試藥聯網篩查,頻繁進行試藥。

臨床試驗的人為操作直接導致了數據造假的可能性。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今年3月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去年7月以來,因臨床試驗數據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國家食藥監總局不予批准的、藥企自查申請撤回的藥品註冊申請高達1184個,佔要求自查核查的1622個藥物臨床試驗總數的73%。若扣除165個免臨床項目,這個比例則高達81%。對此,藥企內部人士都稱,「這組數據簡直是觸目驚心」。臨床試驗數據不完整、原始記錄缺失等問題是這些醫院被調查的原因,嚴打之下,有藥廠選擇重新做試驗。11月初,在北京某三甲醫院進行的一種糖尿病用藥試驗,就屬這種情況。事實上,這款藥已經上市。

有關藥物臨床試驗的法律條文亦是「短板」。對於藥物臨床試驗行業的質量規範和行業法規,內地只有一部《藥物臨床試驗管理規範》。《規範》中,儘管對申辦者(研發企業)、研究者(試驗機構)和監察員的職責有明確規定,但沒有具體的考核和責任追究,且缺乏第三方的監督與制衡。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