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科舉博物館將於正月初一開館 逾七千件文物講述千年科舉史

撰文:陳曉
出版:更新: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將於2017年1月28日正式開館。 (中新社/網上圖片)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人才選拔制度,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而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等都曾經引入科舉制度。新華網報道,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將於2017年1月28日(正月初一)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將成為第一個集中國科舉文化展示中心、科舉文物保護中心以及科舉制度研究中心的全國最大專題類博物館。

中國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其後歷經唐朝成型、宋朝改革、元朝中落、明朝回復鼎盛,最終於清朝廢除,跨越了逾千年的時間。 (中新社)

科舉制度有千年歷史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605年時的隋朝,在唐朝時發展成型,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廢除時,科舉制度整整持續了1300年,成為世界上實行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制度。

三國魏文帝時期,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兩晉、六朝時沿用此制。直到隋朝,隋文帝在587年改革九品中正制,命各州「歲貢三人」(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應考「秀才」。

隋煬帝在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舉。唐朝繼承並發展了這一制度,將科舉分為常科(常設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五十多種)與制科(即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兩類。此後還加入了由皇帝主持,覆核進士資格的殿試。

隨後,宋代進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舉制度,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體制,提高了科舉的公平性。當時,許多高官大臣的子嗣都未能考上科舉,僅能擔任中低階官員,而一些平民百姓則可通過考取公名進入官場,名利雙收。因此民間才出現了如「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等的說法。

江南貢院是中國古時最大的考場。右圖為中國科舉博物館內的考試「號舍」。 (中新網)

中國最大公務員考場——江南貢院

而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作為江南貢院所在地的南京,則見證了中國科舉制度發展、成熟到廢止的全過程。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寧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至清光緒年間,該貢院已與順天(北京)貢院並稱「南闈」、「北闈」,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公務員考場。到清代同治年間,已建成供考試用的「號舍」(分配給每位考生的小屋)20644間。南京市委、市政府早於2012年10月便啟動了中國科舉博物館項目建設,以江南貢院歷史遺跡為基礎,在修繕保護部分「號舍」和明遠樓等遺存的前提下,建設科舉博物館和必要的配套設施。

科舉博物館包括了博物館主館、江南貢院南苑,與明遠樓遺址區三大區域。 (中新社)

科舉博物館如同歷史寶匣

據南京市秦淮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何素玉透露,建設科舉博物館有利於改變對江南貢院歷史文化保護不夠,彰顯不足的現狀,可以更好地保護、彰顯和傳承中國科舉文明及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據介紹,科舉博物館的外型如同埋藏在地下的一個歷史寶匣,其中包括了博物館主館、江南貢院南苑以及明遠樓遺址區三大區域,總面積2.2萬平方米。博物館主體是科舉文化展示、體驗的集中區;江南貢院南苑是科舉博物館主體的配套區域;明遠樓遺址區主要是明遠樓、至公堂、歷代碑刻及部分號舍。

博物館內的展品或實或虛,令人感覺瞬間穿越千年的科舉史。 (中新網)

展品或虛或實 今人感覺穿越千年歷史

遊客在博物館主館參觀時,將穿梭於自隋創立、唐完備、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滅亡的科舉歷史中,展品或實物呈現,或虛擬演繹令人感覺仿佛瞬間穿越千年科舉歷史。在走出主館後,明遠樓便出現在遊客面前,與博物館主館構成完美的建築呈現。此外,秦淮區文物局通過各種方式,徵集文物7300餘件,其中包括了殿試卷等各類試卷、狀元進士匾額、木雕、石刻、器具以及反映科舉考試制度的各類憑證、武舉石等,供遊客參觀。

科舉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個綠色建築,考慮了可持續發展以及節能減排,從各個方面盡可能利用自然採光通風,降低能源消耗。 (網上圖片)

博物館設計節能減排 降低能源消耗

另外,科舉博物館也是一個綠色建築,考慮了可持續發展以及節能減排,在設計上結合南京的氣候特徵,從各個方面盡可能利用自然採光通風,降低能源消耗,以便更加經濟的進行運營維護。科舉博物館除了展示、收藏等功能外,還兼學術研討交流、知識傳播、文化休閒旅遊、互動體驗、衍生品研發推廣等諸多功能,是一個預留有各種可能性的博物館。

中國科舉博物館館內收藏的大金榜。 (新華網)
中國科舉博物館收藏的科舉試題。 (網上圖片)
博物館內收藏與科舉有關的文物。 (新華網)
博物館內收藏與科舉有關的文物。 (中新網)
博物館內的展品。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