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拆遷市長」耿彥波連任 另類作風折射中國官場生態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在搭檔了3名書記後,山西省會太原「爭議市長」耿彥波於日前在地方換屆中再次當選市長,「全面主持市政府工作」。作為山西省會城市太原的市長,甚至在擔任山西大同——一個地級市市長時,耿彥波可能就已經是中國這一級別中最據知名度而又飽受爭議的市長。

耿彥波在中國政壇可以算是一名實實在在的「異類」,甚至已經在國際上成為了「中國市長」或者說中國官僚的「形象代言人」,其本人工作作風、成績乃至發展邏輯某種程度上幾乎已經成為外界認知中國發展之複雜性的一個突破口。

主政山西大同大拆大建的耿彥波往往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資料圖片)
紀錄片《大同》的英文版海報。(資料圖片)

紀錄片《大同》展示了中國市長的工作邏輯

事緣他作為2015年第5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同》的「男主角」而廣為外界所知。《大同》講述了2007年耿彥波主政下的大同市,展開大規模的拆遷與重建計畫,影響50萬人、佔大同市30%人口的安置計劃與600億元人民幣的空前債務,這大規模的拆遷讓耿彥波即使離任數年後,他本人的成與敗仍在這座城市中被議論和爭論著。

耿彥波因為在城市建設中的「大拆大建」,被冠以「耿拆拆」、「耿指倒」(指導的諧音,意思是(房屋拆遷)「一指就倒」)的外號,更給大同市留下數百億的巨額貸款;然而,他也因為在工作中的勤政和清廉,被人稱為「耿青天」,而其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同樣令很多人稱道,可謂毀譽參半。紀錄片《大同》的中文名字一語雙關的點出事件發生的地點和中國發展邏輯的期待,而英文版則相對直白:Bulldozers, Paving Stones and Power: The Chinese Mayor(推土機、鋪路石與權力:中國市長),但也點出了一個市長在拆與建、舊與新、傳統與發展間的拉扯和糾纏。

今年是他在太原市長任上履職的第五個年頭,也是他太原市在的第二任任期。從1995年主政山西省中部的靈石縣,開發「王家大院」旅遊項目,到2000年任榆次市市委書記開發「常家莊園」和「榆次老城」等景點,再到擔任大同市市長期間大興土木的造城運動,時至今日他主政的太原市依然在狂飆一般的城市建設模式當中行進著。

耿彥波主導下,拆遷與興建同時進行中的大同。(網絡圖片)
大同古城南城墻俯瞰。(人民網)

毀譽參半的「拆遷市長」

「從一個農民的兒子,到曾經的大同『拆遷市長』,再到時下備受輿論關注的太原市長,耿彥波始終個性鮮明。」在耿彥波調任太原市長時,大陸媒體如此評價這位1958年出生正廳級市長。在中國行政體系中,太原雖是山西省會,但不是副省級城市。因此只有兼任省委常委的市委書記是副省級,而市長僅僅是正廳級。

然而對級別不大的於耿彥波來說,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對山西大同古城的改造。就在一個月之前的2016年11月18日,歷時八年興建的山西大同古城墻終於正式合攏,而其護城河也配合全線貫通。如同北京的建城史中一定會提及明成祖朱棣與宰相劉伯溫的名字,太原這座城可以說就是牢牢帶著耿彥波印記的城,上任「中國煤都」大同市長後,耿彥波掀起了「名城復興」運動,全面鋪開大規模古城修復和新城建設工程,似乎要讓「煤都」大同瞬間「夢回明朝」——城裏面是古城,外面是現代城市。

在大同的5年,耿彥波以復興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大興土木,一邊拆一邊建,並一舉斬獲了媒體賦予的「拆遷市長」標簽,成為中國國內知名度甚高的「爭議官員」。據大同官方數據顯示,耿彥波主政時期,城市改造建設拆遷面積1,000多萬平方米,4年新增建築面積2,000萬平方米。

大陸媒體評價,在拆建工程全面開花進程中,耿彥波充分展示了他的幹事氣魄和指揮能力。一是鐵腕手段,說到做到;二是雷厲風行,說辦就辦;三是作風深入細致,對拆遷戶安置較妥善。由於在城建方面的突出成績,耿彥波在部分大同市民中積累了一定口碑。在幾位接近過耿彥波的知情人士看來,耿彥波脾氣暴躁,作風強勢,卻也給大同辦了不少實事。

不過,有人贊賞他的大刀闊斧、堅決果敢;也有人指責他勞民傷財、離任後剩餘的工程難以為繼。 另一方面,因耿主導的拆遷而利益受損的一些大同人,仍在持續不斷地舉報和上訪。

大同民眾至今仍有對耿彥波念念不忘者,有口號曰「翻身不忘共產黨、巨變不忘耿市長」。(資料圖片)

太原5年3任書記 耿彥波市長位置巋然不動

耿彥波2013年調離大同到太原擔任市長。耿彥波到任太原時,與他搭檔的市委書記是陳川平,不過在與耿搭檔不到一年時間,陳川平就因貪腐落馬。據信,他案涉原中辦主任令計劃創立的「西山會」。陳川平之後,太原市委書記由重慶而來的吳政隆擔任。在2016年一系列的人事任免中,吳轉任江蘇省委副書記、南京市委書記。吳政隆之後,耿彥波迎來了他在太原市長任上的第三位搭檔——由山西省委祕書長轉任太原市委書記的王偉中。王偉中曾任科技部副部長,是在山西塌方式腐敗案爆發後,「空降」而來的官員。

耿彥波任太原市長的5年間,經歷了山西塌方式腐敗的洗禮,書記換了三個,而他的位置卻巋然不動,可見其行為作風和發展方式確實受到一定的認可。

2016年11月18日,山西大同古城墻合攏儀式。(人民網)

「耿彥波模式」待時間檢驗 仕途或更上層樓?

在太原市長任上,耿彥波繼續著自己「造城」腳步。在這將近5年的時間裏,無論地上交通新建改造,還是地下鐵路的開工建設;不管是新城建設,還是舊城改造,老城修復,耿彥波用行動改變了太原的城市格局。不過,在耿彥波看來,自己的造城最終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我主要是修路,改造棚戶區,修學校和建醫院。能否實現『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一個城市及格與否的標志。」

在1月14日,山西省人代會太原代表團分組討論會上,耿彥波談到太原發展時表示,「太原的建設任重道遠,久久為功,功成不必在我,是一任任接著幹」,這是否意味著耿彥波的仕途會更上層樓?紀錄片《大同》本身沒有絲毫價值判斷,外界可以有讚揚耿彥波「有魄力、敢擔當」;同樣也有台北市長柯文哲稱看後「頭皮發麻」,不尊重程序公義。但是無論如何,大同和太原的發展模式,依然需要時間檢驗,而耿彥波本人則豐富了外界對於中國官員的認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