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建制路上走前啲,講多啲,田北辰會是田北俊2.0嗎?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今日(10日)召開記者會,聯同6名區議員宣布退出新民黨。除了剛辭去的新民黨副主席外,田北辰還身兼多重身份,除了立法會議員,恐怕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一職最能將他帶到風口浪尖之處。面對中港矛盾日益加劇,如何在一國兩制下摸索自己的政治道路,成為田北辰必須破解的難題,01記者早前就此專訪了田北辰。

田北辰接受香港01專訪。(陳曉攝)

兩年多前,政改爭議觸發佔領運動,田北俊因公開呼籲特首梁振英下台,遭中央免去全國政協一職,田北辰當時不止未有維護兄長,反而表示理解中央做法,批評田北俊「不認真走建制路」。那麼田北辰自己要走甚麼「建制路」呢?除了擔任立法會議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一職,處於中港交集前線,最能體現一國兩制下,他如何摸索政治道路。

每當談及港區人大,坊間經常視為中央「傳聲筒」,代表北京宣讀「聖旨」,甚至全國人大作為憲制最高權力機關,也不過是「舉手機器」。不過在田北辰眼中,人大代表可比擬「國會議員」,他擔當此角色不是為了「傳旨」和「舉手」,而是要鼓勵多些有志之士參選,「行前啲」,「講多啲」,盡力在制度框架下為民發聲。這樣一條「建制路」卻似乎不太好走。

對於明年港區人大選舉,田北辰明言有意競逐連任,但沒有把握獲得中央支持:「下一次如何?我不知道,我不理會。如果我想知道中央對香港政策,(從)我明年能否選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事情。」如果不再連任,他將會結束自2008年起兩屆任期。

為甚麼這位建制派人物缺乏自信呢? 就在全國人大會議開幕當日(3月5日),田北辰兩度公開發言都成為焦點新聞。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以香港屬中國土地為由稱高鐵過關理應「不檢,不簽證」,田北辰直斥其不理解基本法和一國兩制,與國策背道而馳,不代表中央。另外他又無懼特首選舉風向,不但指曾俊華民望較高,受青年人歡迎,為較合適人選,還批評大熱門林鄭月娥的青年工作「好似出唔到街」,未能凝聚年輕一代。身在建制又以「敢言」著稱,其實田北辰與兄長相近之處要比他想像中多。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中新社)

為何籠統標籤人大有失偏頗?

按中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位高權重,可以修改憲法,監督「一府兩院」工作,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家預算,選舉國家領導人;實際運作卻顯得行禮如儀,一團和氣已成常態,以至贊成票少一些都會成為大新聞。田北辰當然知道外界看法,但對「橡皮圖章」之類比喻不以為然,此因不單常委閉門會議可以爭論得非常激烈,這些嘲諷亦過於輕率,流於籠統標籤。

田北辰解釋,常委會作為人大中樞,每兩個月開一次會,執行立法大權,除了范徐麗泰為出席常委,其他港區代表亦不時獲邀列席,所有發言均紀錄在案。田北辰就很好奇,為甚麼常委會耗費人力物力,記下全部意見,答案是若干年後如有人挑戰法例原意,當局會查究當年討論所得,釐清通過法案的前因後果,以備常委會釋法,因此列席者意見亦有參考價值。

當然人大代表要發揮影響力,主要還是要靠兩會提案。田北辰會關注內地民生議題,然而總結多年經驗所得,自問沒那麼多資源去調查研究,亦很難做得充份紮實,所以他作為港區人大,定位仍為反映香港區內中國公民意見,特別是涉及內地議題。黨政機關固然能意見接受,政策就一切照舊,但這些年來田北辰仍有不少「成功爭取」案例。

他特別提到老本行成衣業,內地質檢機關過去沿用「農民」標準,衣服韌度要「兩個人都扯不爛」,時至今日已不合時宜,如絲質女裝就沒可能過關,致使貪官污吏趁機找麻煩,索要財物揩油水。田北辰於是提案陳情,相關部門聞訊後派人諮詢其意見,最終修例改用歐盟標準,以配合當下服裝需求轉變:「好多香港人都不會知道,香港牌子就很多謝我。」

早前香港01接獲消息,機場島東南邊的香港接線填海工程,出現長達兩年多海堤崩塌的情況。(鍾偉德攝)

「解決到的問題」全部有回音

通過全國人大機制,港區代表可以提供改革目標,以及營造輿論壓力,田北辰便指只要是「解決到的問題」,全部都有回音。例如近年廣西玉林狗肉節屢成焦點,他一來認為影響國家形象,二來為表達本港反對聲音,去年就特意提案立法取締;事後當地官員竟然一反常態,親自來港拜會,解釋食狗肉風氣源遠流長,一時三刻難以改變,但承諾盡量以現行衛生和質檢法例,加以規管。

田北辰判斷內地愈來愈多狗主和貓主,社會反彈不容忽視,玉林官員亦自知遲早要面對異議,不如盡早解決;今年兩會,他會再度提案,但是次會顧及原有風俗,只主張制定《防止虐畜法》,規定中央屠宰狗隻,禁止公開血腥宰殺。實則在其「建制路」上,田北辰擅於因勢利導和中間著墨,費盡良苦用心,務求他這位港區代表不會是「橡皮圖章」。

來到任期最後一年,他會在兩會跟進「解決到的問題」,提議港珠澳大橋三地實行「車上檢」,旅客可直接駕車過橋,再於口岸指定停車場通關泊車,減省異地換牌手續。田北辰亦繼續敦促高鐵「一地兩檢」方案儘快出爐,建議中港兩地協議,在港設立內地口岸區,由立法會通過專法,限定內地人員權限和活動範圍,避免中央宣布單方面方案,引起港人對「兩制」疑慮。

一國兩制下全國人大代表屬內地人員,無權干預港府自治決策,田北辰自然明暸這一點:「(對於)特區政府政策,我不會以人大身份去講,不恰當。」不過他既然要向中央反映港人意見,或多或少都會觸及本港事務,牽涉政策討論,要拿捏發言分寸,避免瓜田李下已不容易,有時甚至可能要冒險觸犯內地忌諱,提出「解決不到的問題」。

田北辰辦公室掛有牌匾,題有「無愧」二字。(陳曉)

「走太前」重蹈兄長覆轍?

「好政治化的事情,他們不會回答你。」去年銅鑼灣書店事件,懷疑有內地人員跨境執法,田北辰曾致信全國人大常委辦公室,希望當局澄清疑點;按人大機制,當局應於6個月內回覆查詢,代表如不滿意回覆,可以填表要求再覆,是次去信卻至今仍石沉大海。即使是貴為全國人大代表,有些事情或一時「走太前」,沒有因勢利導的機會,也欠缺中間著墨的空間,田北辰近年對此應深有體會。

例如「一簽多行」爭議,田北辰認為內地水貨客濫用簽證,滋擾居民生活,同時有人借機發動所謂「驅蝗」行動,圍堵內地旅客,激發中港矛盾。他自2014年起兩度於兩會提案,建議限制「多行」次數至最多50次,豈料引起內地輿論群起批評,如《環球時報》便發表署名文章,指名道姓斥責田北辰「好自私」,直至2015年內地當局突然改行「一週一行」,風波才告一段落。

回顧逆轉契機,乃因民怨沸騰,兩地政府亦認為要著手處理,田北辰謙稱自己不外乎是順勢而為:「社會上有很多現象,我亦都帶出你如果不做一些事情,平息香港人心態,這一小撮『驅蝗』行動的人,會炒作這件事,但如果你們國家真的做些事,去回應社會感受,那這一小撮人要搞甚麼都搞不出來。」他指出事實證明「驅蝗」行動自此喪失號召力,集會都只得十幾人出席。

田北辰的「建制路」崇尚懷柔溝通,部份是來自功利計算。他估計如果不去凝聚香港,去團結,繼續撕裂,4年後難保泛民陣營不會奪得更多直選議席,更多激進派進入議會,甚或5年後特首選委會選舉,泛民如拿到四五百席,中央和建制陣營將會面臨更大麻煩。另一方面,他相信香港自有一套想捍衛的價值觀,中央應予以理解,明白高壓手段只會適得其反。

去年兩會,田北辰便透露自己「鼓起勇氣」,在人民大會堂直指港府「管治風格和手法」有問題,「年輕人普遍聽不入耳」,亟須花多點時間改變溝通方法,事後有人警告他作為人大代表,「不盲撐政府」可能會「出事」,重蹈兄長覆轍。儘管如此,田北辰今年仍然提出相同意見,重申「香港人吃軟不吃硬」,只不過要嘗試「包裝說法」。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回港後,稱其被內地「強力部門」拘捕及審問。(資料圖片)

希望「劇本還未寫完」

港區人大由「選舉會議」組成,成員大多來自商界、中資、建制社區組織等,上屆選民人數只得1620人,即便建制中人如吳康民亦痛斥黑箱作業,部份當選代表「尸位素餐」,無所作為,議席既有父子相傳,也有為同一機構「預留」。那麼如果擴大選民基礎,引入競爭以增加代表性,用港區人大此身份走「建制路」,會不會步伐更穩更廣,聲音更響更大?

田北辰立刻反駁,人大代表如同國會議員,「中央參與度應該更高」,況且現行選舉採用全票制,增加一二千選民無礙大局,中央不支同樣「無得選」。他承認選舉流弊叢生,但相比制度改革,他選擇作個人表率,「刻意做很多事情」,期望改善人大形象:「希望有更多肯發聲、肯表態的人,提高他們的參選意欲,去選這個位,如果將來有更多這種人當人大代表,會有助(促進)中港關係。」

或者歸根究柢,田氏兩兄弟都想走一條靈活懷柔的建制路,只不過弟弟田北辰小心翼翼得多,深諳中央底線,掌握在有限制度空間,「走前啲」,「講多啲」。田北辰堅持多年的「建制路」還能走多遠呢?至少就人大這身份,他自己也心裡沒底:「不知選不選到,亦都不知道有沒有中央支持。有中央支持我會選,那我覺得他們都比較開明,如果連我這樣的人都走,真的沒人理會人大做甚麼。」臉帶苦笑,田北辰說只能寄望「劇本還未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