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信部力推「中國製造2025」 歐盟可有誤讀?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3月1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國工信部就此前歐盟商會提出的質疑回應指,中國政府歷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製造2025」適用於包括外資在內的所有境內企業。

2017年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1.6%。(中新社)

製造業一直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亦已成為世界舞台上的中國名牌。3月1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副部長辛國斌和總工程師的新聞發言人張峰,就「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對此前中國歐盟商會的質疑,工信部表示中國政府歷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製造2025》亦適用於包括外資在內的所有境內企業。

苗圩在記者會上表示,有發達國家在技術和產品上對中國實行嚴格限制出口,有「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並稱中國政府歷來反對此種做法。苗圩還指,在《中國製造2025》頒布實施近兩年中,始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並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基礎,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機械人發展上有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風險。(Getty_Images)

中國製造2025:「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

2015年5月9日,中國國務院提出製造戰略計劃《中國製造2025》,該計劃為中國實施戰略製造強國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計劃指出,中國力求於2025年前在機器人、醫療技術、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10個領域打造國家冠軍企業,從製造業大國晉升為製造業強國。

《中國製造2025》提出實現製造強國目標的「三步走」戰略:其一,到2025年中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其二,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其三,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這個的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被歐盟指刺激保護主義反彈

早前中國歐盟商會發布長達70頁、題為《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對弈市場力量》的報告,指控《中國製造2025》或違反中國貿易組織(WTO)的承諾,擔憂中國製造商會將以過剩產能淹沒整個產業,並引發保護主義反彈。

報告舉例稱,有外國電動車製造商被施壓,需要用電池技術交換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的權利。此前,在高鐵工程方面,西門子等跨國公司按照許可證條件,向中國合作伙伴交付技術,卻發現這些合作伙伴在外國市場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此類措施令中國歐盟商會估計,《中國製造2025》將使中國減少對歐盟進口產品和服務,導致歐盟損失1700億歐元(約13953億港元)。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認為,《中國製造2025》計劃並不尋常,令歐洲商界擔憂中國國企利用中國製產品的數量優勢,攻佔利潤豐厚的行業。伍德克同時強調,對《中國製造2025》的批評或會引發歐盟內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訴求,但該報告旨在預防、而非倡導設置貿易壁壘。

我們提出這份報告並非為了鼓勵貿易保護主義,而是考慮到在歐洲各地崛起的民粹主義。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
3月11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華社)

今日記者會上,有媒體就該報告向工信部提問。苗圩回應,該報告存在對《中國製造2025》的誤讀。苗圩表示,該計劃的根本目的在於加快推進中國的工業轉型升級,兼顧滿足經濟發展、民生需求和保護國家的國防安全。

苗圩還強調,《中國製造2025》相關政策中,沒有對外商投資企業有任何歧視性政策,對內資、外資企業均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