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救母、華盛頓砍樹皆為假課文 內地小學語文教材偽作百出

撰文:劉莎莎
出版:更新:

早前,內地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假課文」掀起輿論熱議。7歲的愛迪生救媽媽、華盛頓砍樹、富蘭克林有關雷電的風箏實驗……那些小學課本中耳熟能詳的名人典故,不少竟是編造的「假課文」,而至少兩代人受此荼毒。
形形色色的「假課文」,或有誇張誇大成分、或與基本常識或歷史不符,一時間輿論譁然。

近日,一篇名為《校長怒了!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文章在內地網絡廣泛流傳。據悉,該校長為杭州外語實驗小學校長張敏,在網文中,羅列了現行內地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諸多錯誤,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內地小學語文教材中收納了一篇「愛迪生救媽媽」的文章,被多位老師指正與史實不符。(網絡圖片)

愛迪生救媽媽 生發自美國電影劇情

內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篇《愛迪生救媽媽》指,發明家愛迪生7歲那年,母親得了盲腸炎,情況危急必須在家進行手術。而家中燈光昏暗,愛迪生遂想出了鏡子聚光的辦法,並借來鏡子以及蠟燭使得房間更加光亮,最終手術成功,媽媽得救。

然而,網文稱,無論是課本還是老師的教材參考中,都未註明該文章的作者以及來源,很多老師都認為該文不嚴謹。1847年出生的愛迪生7歲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盲腸炎手術是1886年,也就是說,愛迪生小時候根本沒有盲腸炎手術。

騰訊較真欄目研究後發現,這個故事其實來自於1940年的一部美國電影《Young Tom Edison》。但是,電影中並未提及愛迪生的媽媽患了盲腸炎,愛迪生也比7歲還要大,而且借鏡子蠟燭等都是愛迪生一個人完成,不像中文故事添加了許多「小夥伴」以及「爸爸」。

富蘭克林有關雷電的風箏實驗,亦被指與事實不符。(網絡圖片)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可能九死一生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亦可謂家喻戶曉,他通過風箏收集電,證明天空中的閃電不過是一種非常普通的自然現象,並由此發明避雷針。

然而,這個神話是否真有其事?內地著名科技問答網站「果殼」稱,富蘭克林是的確是第一個提出用實驗來證明天空中的閃電就是電的的科學家,那是在1750年,但未有證據證明他本人曾做過這個實驗。該文續稱,第一個將該實驗付諸於實踐的卻是另一名法國科學家,且與雷電未有近距離身體接觸。此後,有另一位俄羅斯物理學家在模仿這個實驗時,因操作不慎而被雷電擊死。

同時,《南方都市報》早前報道稱,有人複製過風箏實驗,將電壓上升到48萬伏,然後用假人去觸碰金屬鑰匙。結果是,電火花產生,同時假人的心臟亦記錄到可以令他死100次的電擊。然而,實際中的閃電電壓要高出許多,如若富蘭克林的實驗真的成功,他亦不會安然無恙。

另外,伽利略比薩斜塔「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著名實驗,亦與富蘭克林風箏實驗如出一轍,並沒有實際證據證明他本人曾在斜塔上做過此自由落體實驗。

另外一篇《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因為事件時間與歷史事實不符,經過了多次修訂。(網絡圖片)

「有一年」洛杉磯地震?

《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亦被老師「指正」。該文稱,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衝向他7歲兒子的學校。但事實上1989年,美國洛杉磯並沒有發生地震。

兩年後,該課本修定,將1989年改成了1994年。經過相關教師悉心查證,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確實發生地震,但當地時間卻是淩晨4點31分,學校根本不會有學生。

一年後,該教材經再次修訂,最終將文章開頭改成了,「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如我們讀過的童話的開頭。

地震中的父與子文章,仔細推敲之下,原文有太多誇張不合理之處。(網絡圖片)

為襯托主角 配角皆為「冷酷的木偶」

除了事件時間與史實不符外,該內文亦有諸多誇大以及不合理之處。網文稱,在大地震災難發生後,為了襯托這位父親的英勇,其餘的父母都成了「冷酷的木偶」,只會哭喊而不會採取任何行動;對於消防隊長、警察以及其餘人們的描寫,亦有過分誇大其負面形象之嫌。

網文續稱,更令人吃驚的是,在地下被埋了38個小時的孩子,思路竟非常清晰、心態十分平靜——得救後,兒子阿曼達讓13個同學先走,他自己最後一個出來,無須任何救護,也無須任何治療,「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本是一個美德故事,卻有誇張與事實不符之嫌。(網絡圖片)
學生課本中的陳毅探母,在結構上與二十四孝的《滌親溺器》相似。

華盛頓與櫻桃樹

另外,《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亦非常有名,主要講述了華盛頓小時候犯錯,但誠實面對並勇敢承認錯誤的美德故事。該文稱,華盛頓小時候曾砍倒家裡一棵櫻桃樹,不過他勇於向父親承認錯誤,並獲得了父親的原諒以及稱讚。不過,有專家指出,該文有悖事實。

考古學家發現,華盛頓童年所住的房屋位於弗吉尼亞州的拉帕漢諾克河邊的陡壁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那裏曾種植過櫻桃樹。不過,很明顯的一點是,如果僅將該文作為一個美德故事來看,便無可厚非。有趣的是,蘇聯版亦有「列寧打碎花瓶」的類似故事。

美德故事抑或道德綁架?

實際上,類似華盛頓砍樹這樣帶有誇大、虛構成分的美德故事,在小學課本中亦數不勝數。比如《陳毅探母》一文講述了陳毅元帥回鄉探望母親,親手為生命的母親洗衣服的故事。但研究團隊稱,在陳毅的傳記和生平年表中都未有相關記載。而在元代《二十四孝》中,亦存在與《陳毅探母》一文完全同質的一則故事——《滌親溺器》,該故事描寫了身居高位的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便桶的故事。

又如「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常常被用來教育孩子長大後要盡孝道。原文的意思是,老烏鴉將小烏鴉撫養帶大,自己老了不能飛行,小烏鴉不忘養育之恩,便捉來蟲子給母親吃。但生物學上已經證明,烏鴉並無此種習性,也沒有家庭,無從反哺。

有批評者認為,諸如前文所述的美德故事均有太多虛構、誇張成分,有道德綁架之嫌。小學課本作為孩子的啟蒙讀本,卻充斥著太多「假課文」,教材制定者應有更多擔當以及責任感。「作為孩子啟蒙讀本的語文教科書,我們有責任吹毛求疵,有責任讓它盡善盡美」,一位教師從業者如是說。

專家辯稱語文不是歷史 

實際上,不僅是這次的「假課文」事件引起人們的關注,歷來有關內地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變動都能引起公眾的熱烈討論。輿論關注的背後,是公眾對於語文教育的關注,也表達了各界對於優質的語文教材的期盼。

中國青年報報道,對於是次「假課文」的種種質疑,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就此解釋稱,語文不是歷史,小故事屬文學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像和虛構,也是可以容許的。也有專家認為「孩子需要判斷力」,不少一線教師認為,利用這些課文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在引導孩子正視、研究、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孩子自然就會成長。

然而問題在於,事件是假,裡面的人卻多是名人,或是少年俊傑或是戰爭英雄,內地教育機構既不寫明偽作又不標註出處,著實有誤導之嫌疑。由此更不難聯想到,在中小學課文中爭議更大的諸如雷鋒助人為樂、黃繼光堵槍眼、董存瑞炸碉堡等宣揚英雄事蹟的「作品」背後究竟有怎樣的考量?

形形色色的「假課文」,引發了公眾對於語文教育的思索。(中新社/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