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治療貼士】口服藥VS針劑點揀好?比對療法、成效、副作用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帶來的紅腫痕癢,皮膚反覆發炎及滲水的問題大大影響患者的生心理狀況。近年愈來愈多人提倡「戒類」(即不使用類固醇藥膏),又有人指可改用口服藥物、注射生物製劑控制病情,資訊眾多,到底應如何選擇?各種治療方案的成效、副作用又是如何,是否適合每一個病人?免疫及過敏病科醫生鄔揚源與大家一一拆解濕疹的原理,比對治療方法,加強大眾對濕疹和藥物的了解。

濕疹成因分基因遺傳或外在致敏原 嚴重者或出現慢性感染加劇病況

免疫及過敏病科醫生鄔揚源解釋,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可分基因遺傳及外在致敏原,前者因患者的皮膚結構與一般人不同,屏障功能較差,令皮膚容易過敏、乾燥和滲水,甚至受細菌和病毒感染,「(皮膚)抵抗力在於其結構,而皮膚屏障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阻截大部分的細菌、病毒,致敏原、細菌經常滲入(此類病人)的皮膚,引起感染,長時間可導致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後者則因皮膚長時間接觸致敏原,較常見的為塵暪,化學物質如香料、化工材料或防腐劑等,因而令皮膚發炎。

皮膚紅腫、痕癢、脫皮都是常見病徵,如要衝量嚴重程度,鄔醫生指需視乎幾方面。「如(皮疹)範圍多大,皮膚有多大損傷,有否導致結構性變化,如變厚、變紅?另外也要視乎病徵,如病人的痕癢程度,有多影響日常生活等。」長時間飽受痕癢困擾,膚況差又影響儀容,不少病人的生、心理質素均受影響。除此之外,9成以上異位性皮炎病人均受到金黃葡萄球菌感染¹,除了紅腫、痕癢和滲水的問題加劇,脫皮亦更嚴重,更會反覆出現。「慢性感染愈長時間,就愈難根治,而長期使用抗生素也會引起抗藥性。」

免疫及過敏病科醫生鄔揚源解釋,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的成因可分基因遺傳或長時間接觸外在致敏原而致。

外用藥膏VS口服藥物 傳統免疫抑制劑或惹後遺症 須時刻監察身體指數

治療方案可分為基本護理、外用藥物和系統性藥物3種。基本護理即病人須提高意識,如了解皮膚產品的成分,並懂得分辨適用的產品,繼而防止接觸致敏原,一旦出現感染更要立即求醫。外用藥物則為類固醇藥膏及非類固醇外用藥,鄔醫生指適量使用類固醇藥膏有效短暫控制皮膚炎症,惟長期依賴類固醇或會加劇破壞皮膚屏障功能,使病情惡化,引起後遺症²。而非類固醇外用藥如抗排斥藥則相對安全,長時間使用亦不會引起嚴重副作用。

醫生會因應病人的情況和需求處方藥物,如外用藥物無法妥善控制病情,下一步可使用系統性藥物如口服藥、生物製劑等。口服藥物可抑制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同樣分類固醇及非類固醇,口服類固醇藥物有較大副作用,可引起身體各種不良反應。「因口服類固醇藥物會抑壓體內皮質醇製造,影響身體內分泌系統³。長時間服用後一旦停藥,病人或因缺乏皮質醇而引起血脂、血糖問題,另外或對筋骨和關節有影響,如關節退化較快、骨質疏鬆,甚至骨枯。」

非類固醇口服藥物主要是免疫抑制劑,非專為治療濕疹而設,主要用於風濕病症,或器官移植後出現抗排斥,數款較常用的傳統藥物如環泡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部分副作用較大、藥效較慢,服用期間須時刻監察身體狀況,「硫唑嘌呤相對安全和便宜,好處是能持續服用,停藥後不會反彈,但大多需要2至3個月才能發揮藥效,期間也要觀察病人的白血球指數和肝功能。」甲氨蝶呤則可引起肝臟問題,少部分人甚至會出現纖維化⁴,鄔醫生強調服用時「要特別睇得緊」。

生物製劑針對阻截發炎因子 治療濕疹副作用少較安全

近年皮下注射式生物製劑為新式治療方案,與上述藥物不同的是,生物製劑專為治療濕疹而設。鄔醫生續解釋,生物製劑可針對性阻斷導致發炎的細胞激素,對改善濕疹有幫助。傳統藥物如類固醇藥物、免疫抑制劑等,服用時間長、用量太多,均有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而生物製劑每兩星期注射一次,效果顯著,副作用亦相對輕微⁵。「少於1成病人會出現嚴重眼部敏感⁶,可透過治療改善。一般而言生物製劑較安全,而且毋須持續監察種種副作用。」

治療方法種類繁多,病人可隨個人喜好選擇。惟選用部分治療方案前須做身體檢查,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後方可決定是否適用。如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前須檢查病人的肝、腎功能,或了解身體是否具備相關酵素可化解藥物,否則不能服用。而選用生物製劑則無須事前檢查,適用於大部分病人。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

MAT-HK-2200878-1.0-09/2022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References
1. Leung AD,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08 May;38(5):789-93.
2.Dhar S, Seth J & Parikh D. Indian J Dermatol. 2014; 59(5):460-4.
3. Nicolaides NC, Pavlaki AN, Maria Alexandra MA, et al. Glucocorticoid Therapy and Adrenal Suppression. [Updated 2018 Oct 19]. In: Feingold KR, Anawalt B, Boyce A, et al., editors. Endotext [Internet]. South Dartmouth (MA): MDText.com, Inc.; 200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79156/
4. LiverTox: Clinical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o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ternet]. Bethesda (MD):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2012-. Methotrexate. [Updated 2020 Feb 19]
5. Fabbrocini G, Napolitano M & Megna M.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18;8:527-538.
6. Ferreira S & Torres T. Drugs in Context. 2020; 9:2020-2-3.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