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石|無膽≠無膽汁? 醫生解構膽石成因 對付膽石只有一個方法!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膽石是常見的都市疾病,據統計數字,香港每十個人當中便有一個患有膽石。到底膽石是如何形成的?有膽石是否一定要做手術把膽囊切除?

外科專科醫生洪家偉指出,肝臟平日會分泌膽汁(bile),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用途主要是幫助消化我們飲食中的油脂。「而膽囊就是肝臟和十二指腸之間的一個『儲水池』,多餘的膽汁會儲存於膽囊,進食時膽囊便會收縮,將膽汁排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膽汁本身包含多種成份,如果當中的成份比例失衡,便有機會形成膽石。」

膽石3大成因

而膽石可按成份分為以下幾種:

1.膽固醇結石——主要是由於膽汁內的膽固醇過高或膽酸鹽過低,跟高熱量、高膽固醇等飲食習慣有關。

2.色素結石——由膽紅色素所形成,常見於有溶血疾病的病人或受細菌、寄生蟲感染的病人。

3.混合型結石——由上述兩項因素相加所導致, 大部份的結石都屬於這類。

特別容易生膽石的風險群組,原來包括有「4F」:

Forty (中年)

Fat (肥胖)

Female (女性)

Fertile (曾生育女生)

「但膽石亦有機會出現於其他不同年齡和群組人士。」洪家偉醫生表示,「其實,膽石有如一個個頑皮的小孩子,只要它們乖乖的留在膽囊裡,便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不適。可是,它們一旦逃離膽囊,跌到不同的位置,便會引發併發症。例如膽石卡在膽囊管,儲存在膽囊的膽汁便不能正常地排到十二指腸,膽汁的積聚更會導致膽囊受細菌感染,引發急性膽囊發炎。」

此外,如果膽石卡在總膽管,膽汁和胰臟分泌便會受到阻塞,導致急性膽管炎或胰臟炎。根據衞生署發表的統計數字,香港在2017年共有14,463人因膽石和膽囊炎入院,當中75人死亡。所以,如果出現發燒和急性的右上腹疼痛,應盡快求醫。

膽囊切除手術是對付膽石的唯一方法!

相反,如果膽石沒有引起任何症狀,不論它的大小和數量,都可以考慮保守治療。但洪醫生提醒,「膽石一旦造成腹痛或引致其他併發症,便要考慮進行手術。膽囊切除手術是唯一對付膽石的方法。早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已成功引入並進行首個腹腔鏡微創膽囊切除手術,大大減低了術後的併發症,並加快了病人的康復。時至今日,大部份的病人都會優先考慮以微創方式進行手術,但是,亦有部份病人因不同的原因要以傳統開刀的方式進行手術。」

不少病人都會擔心做完手術「冇咗個膽」,就無法分泌膽汁,其實膽囊主要用作儲存膽汁,真正分泌膽汁的地方是肝臟。不過,病人於手術後初期有機會因為膽汁的數量不足而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例如進食高脂食物後有機會出現腹瀉,所以醫生一般會建議手術後盡量進食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待身體慢慢自行調節,大概半年左右,便可以恢復較為正常的飲食。

外科專科醫生洪家偉(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