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告别季風 中國獨立書店還有春天嗎?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作為上海的文化地標,季風書園終於要關閉最後一家位於圖書館地鐵站內的分店。這也就意味着,這家鼎盛時期開到八家分店的獨立書店,自此徹底告别上海。「就如季風,來了又走,走了又來。這次離别,願更多是涅槃重生。」《多維新聞》記者在今晚(30日)季風告別會現場的觀察。

季風書園最後的分店於1月30日晚關閉。(網絡圖片)

這次告别,並非沒有提前預兆。根据季風書園董事長于淼接受媒體采訪時給出的說法,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上海圖書館將回收房屋自用,季風上圖店的閉店時間為2018年1月31日。

季風書園究竟為何閉門歇業,是真如于淼所言「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還是另有他因,我們無從得知。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上海乃至中國,很多人知道季風,也在最後時刻留戀着季風。此一點,從季風最後一個月密集組織的活動收獲的關注度,就能管窺一二。

在季風書園的尾聲,很多人慕名而來。他們有些人還真的是為了討季風書店的「便宜」而來,因為季風書店猶如倒閉的「江南皮革廠」一樣,開始了對曾經這些精挑細選書籍的「甩賣」。

季風書園在黑暗中告別。(多維新聞)

在結賬區,總是排着隊,平時安靜的書店竟然「特别」的喧嘩。書架上不再有往昔的充實,一塊塊裸露的黑色書架猶如書店的一塊塊傷疤,讓人扎眼,難受。一位前來季風的客人說,我其實並不知道季風為何要關門,應該是經營不善吧,畢竟在網絡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倒閉並不罕見。

在網絡書店的冲擊下,實體書店經營過程中面臨巨大壓力其實並不是新聞。於是近幾年很多實體書店開始重點打造閱讀區域的閱讀體驗,加入了咖啡點心等輕餐飲項目,既讓突顯了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的區别,也增加了書店的收入來源。不過,這種經營模式真的能夠讓實體書店起死回生嗎?

上海有一家最新崛起的書店——鍾書閣,它近些年發展極為迅猛,以華麗的裝修被譽為上海最美書店。然而在問及幾家書店經營狀況時,店員的回答是並不樂觀。其中一個店員稱,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周邊黨政機關和學校的訂購,如果只靠來店購買書籍和餐飲消費,很難首支平衡。而另一個店員稱,餐飲的收入一般只能占總收入的10%至30%,最繁華的地段,最高到30%多。

季風書園是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學化公共領域。(多維新聞)

那麼季風真的也是因為大環境導致關閉的嗎?至少季風書店給出的說法並非如此:「季風不是因為經濟原因關門的!是因為租約到期和不可描述的原因。」書店中一位客人也欲言又止表示,季風關閉的原因圈子內的人都知道……你看季風選擇的書籍,舉辦的講座,以及他的口號——有溫度的公共空間,還有獨立的文化立場,自由的思想表達。

或許FT中文網的文章《季風書園之死折射公共領域式微》一文,能夠準確描述這種不可描述的原因。這篇文章被季風書店的老板轉載並評論稱「有深度」。

文中稱:「城市中最為突出的公共領域是那些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學化的公共領域,其機制體現為書店、咖啡館、沙龍以及文人聚會等。滬上季風書園正是這樣一個文學化的公共領域。過去二十年,季風的發展與滬上市民階層的生發、培育幾乎是同期展開,其帶有鮮明自由主義色彩的意識形態對滬上市民階層的公民觀念之醞釀、啟蒙、培育有着不可缺少的刺激作用。」

30日晚季風書園的門口,出現了多名穿黑色警服的警察。(網絡圖片)

讓這種文化只停留在圈子內,讓悲傷成為圈子內的悲傷,讓快樂成為圈子內自娛自樂。於是導致,在外人看來,季風的理想就就是不切合實際的,空想。按照一位季風年輕客人的說法:「我是實用主義者,我對季風的遭遇表示同情,我曾經也是理想的,然而生活的壓力,讓我做出了轉變。」

悲哉!悲傷,難道只是圈子內的嗎?恐怕當所有人都成為了這位年輕的「實用主義者」,真正的悲傷也就不限於圈子內了吧。

1月30日晚本來還有一場告别會,然而卻遇到了「黑色襲擊」。首先是在季風書園的門口,穿黑色警服的警察忽然增加了很多,並且要盤查身份證。與此同時,季風書店停水停電,前來參加活動的群眾在黑色中唱着歌,歌詞中夾雜着不敢說出的自由,理想……

當被問及季風還會在上海開下去嗎?季風的掌門人于淼笑稱:「春天來了,季風也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