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風雲】太平島的前世今生

撰文:方嬋珠
出版:更新:
太平島為狹長的島嶼,位置南沙群島中央。(網上圖片)

太平島並不太平。

 

台灣總統馬英九將將啟程南沙太平島,以宣示台灣主權。太平島是南沙群島最大的天然島嶼,也是唯一擁有淡水的自然島嶼,面積約0.49公里。太平島西面是越南、東接菲律賓、南倚馬來西亞、汶萊、北續中沙、西沙群島,戰略價值極為重要,台灣、大陸、越南、菲律賓、汶萊等也宣稱在太平島享有主權。

 

1968年,聯合國宣布南沙群島蘊藏大量石油及天然氣,加上當地擁有多種經濟價值高的海產,自此引來多個周邊國家對其虎視眈眈。同時,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也令周邊國家垂涎三尺。

 

但追溯其歷史,不難發現最先在該地活動的時中國人。明朝鄭和下西洋以後,中國南海交往更是頻繁,但當時中國以「天朝大國」自居,對這些偏遠小島並不重視,因此太平島主權一直不清,甚至到清末,也弄不清太平島之地理位置。直至19世紀,列強侵入東亞海域,日本加入開採,才開啟其一連串的主權紛爭。

 

太平島原名為「黃山馬峙」,「峙」為「高聳」之意,因漁民在老遠就能看到該島,因以為名。1939年,日本佔據之並改名為「長島」,大肆開採當地資源。在二戰後期,還在此建立了潛艇基地。1942年,日軍在二戰多場戰爭中不利,節節敗退,惟有棄守。到1946年,國民政府派出林遵上校,率領太平艦、中業艦、永興艦及中建艦四艦接收該島。為紀念太平艦接收該島,因此以「太平」命名,並在島的西南方立「太平島」石碑紀念。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日本商人西澤吉次佔據東沙群島,開採磷酸礦物、海龜、珊瑚等。及後,日本大批漁民陸續進入南沙,大肆開採。

1927年起,法國開始調查日本在南沙採礦情況。

1929年,根據《巴黎條約》第三條規定,法國指南沙諸島不屬任何國家,即開放礦物開採權,以軍艦等方式開始宣示法國主權。

1933年,法國艦隊佔領太平島、中葉島等9個小島,並立碑。日本外務省向法國提出抗議,指日本具有優先主權,仍有大量機器在太平島。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

1939年,日本為防英法在太平島上建軍港、機場,因此搶先佔領南海小島。日本以太平島作為南進政策的重要基地,建立飛機基地、潛艦基地等,太平島晉升為「軍島」。

1946年,法國軍艦登陸南沙群島和太平島,並在島上立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並決定與法國進行談判,但後因法越戰爭緊張,法國放棄談判。

1946年,中國正式接管南沙群島,公布南海諸島範圍的U形十一段線是中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