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遍地開花的香港黑道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外界對香港電影的印象,多與警匪片有關。
例如 2016 年《寒戰 2》上映之時,台灣網站文章《閒話:看〈寒戰 2〉之前,我們先聊聊香港的警匪電影》,以及中國新華網文章《有一種情懷叫香港警匪電影》,都有提到香港警匪片的前世今生。
歐美國家、日本對香港的印象,也離不開黑幫文化——例如加拿大與日本的遊戲開發商,曾共同開發以香港警黑衝突為主題的電子遊戲《Sleeping Dogs》,香港電影《無間道》亦曾被翻拍為美國版的《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以及日本版的特備日劇《DOUBLE FACE》。
這次介紹的《幫會與華人次文化》,同樣與香港警匪片的文化背景有關。

(《寒戰 2》電影劇照)

本書深入研究香港黑道組織的緣起、國際化與開枝散葉的過程。作者、身處美國的華裔學者陳國霖,曾長期研究美國華裔社區犯罪活動,對美國華裔幫派有頗深了解。為了解華裔幫派的犯罪活動,他刻意「冒生命危險」、在紐約唐人街生活一段時間,以寫成本書。作者認為,不少美國華人黑幫(特別是從 1960 年代起活躍的一派)大部分都生於香港,然後移居美國,這些香港移民將香港黑幫的制度、風格、「辦事」手法帶到美國,令香港與美國兩地的華人黑幫變得類似,因此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討論香港黑道的緣起與架構。可以說,這本書從幫會角度,述說香港如何在海外留下足印。

這本書的成書背景是,美國華人黑幫問題嚴重,備受美國政府關注。要有效對抗華裔犯罪團體,必須先了解其構成之歷史背景、內在文化價值觀,同時要將之與美國國內其他如意大利人、黑人、西班牙人等犯罪群體比較。

此外,作者還認為,香港三合會組織的形成,與國共內戰不無關係。本書寫成於 1992 年,作者甚至預計,當香港在 1997 年主權移交至中國後,大量黑幫將有可能因擔心被中國共產黨清洗,而將陣地轉移至美國。

總括而言,閱讀本書,會有助讀者認識華人幫會崛起與近代中國歷史的政治淵源、香港黑幫的根源、構成與世界影響力,方便了解香港警匪電影的本土文化背景。

由香港到美國

本書共分 9 章,第一章簡略解釋了何以美國政府對華裔犯罪組織的關注日增。第二章提到現代華人黑幫的歷史根源,例如發源於中國的洪門與清幫的發展、架構等。第三章講述這些幫會在香港的發展,以及其在 1997 年到美國發展的可能性。

從第四章起,作者開始重點討論美國的華裔黑社會問題。作者嘗試分析華人社區與幫會的共生關係。第五章則講述華裔幫派在美國各地的發展。第六章討論如升學、就業機會等社會因素,如何令華裔幫會興起。

作者指,生於低收入家庭、在青年時期離開家人移民到美國的青年,要融入美國校園相當困難,這一點令他們容易輟學、在校園以外的群體之中——亦即幫會——尋求認同。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名來自香港的黑道成員的例子——該名黑道於青年時隨父親和哥哥到達美國,母親與弟妹則留在香港。由於父親忙於工作,該青年最終輟學並加入黑幫。

陳國霖《幫會與華人次文化》(台灣商務)

第七章的焦點放在紐約的華裔幫派。第八章從數據入手,對比各幫派背景資料,例如成員年齡、籍貫、性別、在學率、幫派規模等,以討論社會與美國的執法機關應對黑幫的方法。作者觀察到,美國華人因為相信「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故此面對黑幫時,寧可「自行解決」,也不想警察插手。華人社區對警察的不合作態度,為警察打擊華人犯罪集團製造了困難。最後第九章預測華裔犯罪集團未來的發展動向,作者認為,礙於語言障礙與文化差異,華人幫會難以在美國發展至能與意大利黑手黨相提並論的規模。不過作者在書中相信,美國華人販毒(特別是海洛英)問題,會變得愈來愈嚴重。

華裔幫會「可怕之處」

在本書開首,作者先解釋何以自 1980 年代起,華裔幫會已備受美國警方關注。作者提到,自 1960 年代起,美國的華裔移民人口不斷增加——從 20 世紀初只有近 10 萬人,增至 1980 年的 80 萬人。華人人口增加,也帶動了華人幫會的發展——單在紐約市,便已有最少 7 個華人幫會,這些幫會在美國各個大城市皆有支會。

另一方面,自 1970 年代中起,華裔人士犯罪的地點,不再只限於唐人街,而且爭鬥間殺害的人也不只是華人,背後原因之一,是由於當時美國執法部門正一直削弱傳統意大利黑幫的勢力,這反而間接幫助華裔黑幫擴張勢力。

作者認為,論華人幫派令人畏懼之處,不得不提華人的宗族文化。他認為華人對家族的忠誠度,高於其他族裔群體。為保家族利益,他們可以對外人極為心狠手辣。書中提到,不少執法人員甚至認為,華裔黑幫的崛起,令美國傳統的意大利黑幫變得仿如「一群懦夫」、甚至「一群假日的學童」。當我們記起著名電影《教父》裏的意大利黑幫形象時,多少會感受更多這些對華裔黑幫心狠手辣程度的描繪話語的重量。

由清末民初到國共內戰下的華人幫會發展

作者提到,華人幫會的前身洪門、清幫,原是滿清時代為了「反清復明」而組成的地下結社,本質上與犯罪組織無關,問題是當清朝被推翻、並由中華民國取代之後,洪門、清幫等秘密結社的領導人希望參與政治,卻未能與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合作。這些本來以「愛國理想」驅動的組織,由於反清目標已達,但又未能取得國家的權力、政治地位,加上其反建制、秘密行事的本質,這些形勢最終迫使華人幫會轉型為犯罪組織。

前三藩市洪門組織致公堂龍頭「蝦仔」周國祥,2014 年被三藩市地區聯邦法院法院以涉嫌殺人、敲詐勒索、走私、洗錢等共 162 項罪名起訴,2016 年 8 月判處兩項終身監禁。(網上圖片)

民國初年四處軍閥割據,或領土成為外國租界的局面,某程度上縱容了華人幫會的發展。由於當時各地軍、外國租界政府對社會缺乏有效控制,故此多少要靠地區的黑幫以暴力、恐嚇等手段控制群眾、借用其力量管治,這為華人幫派從事犯罪活動製造了政治空間。在此脈絡下,自中國國民黨統一中國各地之後,華人幫會變相成為國民黨的支持者。 1949 年共產黨成功贏取中國大陸政權後,開始大舉取締幫會,這令幫會中人逃向香港、台灣。

香港華人幫會向海外遷移

作者認為,香港政治不穩定,令香港黑幫的犯罪活動有往海外發展的趨勢。作者舉例指出,1984 年,美國政府的調查組織發表報告,表示發現有香港黑幫在美國「洗黑錢」,而且早在 1983 年,就曾有北美華裔幫會領袖與香港黑幫領袖討論將黑社會組織移到北美的可能性。作者亦指,在成書之時,香港的黑幫已控制三藩市的賭檔、放貸、賣淫活動。

有趣的是,美國的華人黑幫對當地的意識形態,有一定影響力,這與香港、台灣的黑幫成員相對親國民黨、且當中不少成員到美國發展的背景有關。作者指,從 1960 年代起,美國華裔黑幫的成員,大都是以出生自香港的移民為主。1960 年代的香港人,大多數仍視位居台灣的中華民國為「正宗的中國」,亦因此,美國幫會成員傾向認同台灣的黑幫成員,而美國黑幫亦成了國民黨防止共產黨滲透美國的政治助力。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之時,華人幫會亦曾協助壓抑美國華裔青年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對抗美國的華裔左翼分子。

作者在書中相信,1997 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華人黑幫有可能大舉遷移到美國。作者認為,中國共產黨殘暴,能有效根除犯罪組織。主權移交後的香港政府,有可能為了全面保障居民與投資者,積極消滅香港黑幫。而且作者相信,中國黑社會分子遠比香港黑社會殘暴不仁,加上來自中國的潮州黑幫壟斷了毒品交易,這都會迫令香港黑幫轉移到海外發展。

這本著作令人聯想到杜琪峰作品《黑社會 2:以和為貴》,當時這套電影的副題是:「黑社會也有愛國的」。這並非純然是一套幫會影片,作品某程度上隱喻了中港關係。幫會、政治與權力機關的發展互為因果、甚至是一脈相成,戲裏戲外,大概從來都是如此。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