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缺席東盟APEC:不必炒作「冷落盟友」之說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會亮相東盟峰會,而請副總統彭斯代表他參加,引起各方輿論的關注。特朗普的缺席,是否真意味著美國亞洲戰略的變化,又或映射出美國和東盟關係的疏遠?

「亞洲盟友遭冷落」

早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剛剛宣布不參加東盟峰會時,《紐約時報》就以《特朗普不參加亞洲的系列會議,與盟友保持距離》為題刊文,並稱這會使亞洲盟友更加懷疑特朗普政府能夠成為對抗中國的穩定、可靠的力量;

《彭博新聞網》也刊文表達類似看法,認為特朗普的缺席會令東南亞領導人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投入產生疑惑;

東盟峰會(ASEAN Summit)開始之際,《華盛頓郵報》11月12日刊文稱,在中美貿易戰僵持不下的時刻,特朗普缺席亞洲重要峰會,會錯失和東盟領導人加強關係的機會;

《南華早報》11月11日刊文稱,當中國正在東南亞推動自由貿易時,特朗普缺席了東盟會議;

《日本經濟新聞》則刊文稱,當亞洲人生活水平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特朗普不斷升級的貿易戰時,特朗普對亞洲的「冷落」會有不良後果。

周二(13日)東盟各國外長參加東盟協調理事會會議,並進行全體合照。(視覺中國)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被批評「冷落」亞洲盟友了。2017年的東盟峰會,特朗普就在已經在菲律賓參加美國-東盟峰會之後,缺席了美國領導人多次參加的東亞峰會,屆時也是批評聲一片。

在種種批評言論之中,彭斯(Mike Pence)此次趕往新加坡參會前還對輿論澄清道,特朗普的缺席並非有意「冷落」亞洲盟友。

彭斯攜同伉儷展開亞洲訪問之旅,第一站先到日本東京會見首相安培晉三,隨後才會出席東盟、APEC會議。圖為兩人在周一(12日)抵達東京的情況。(視覺中國)

不必多炒作的兩個原因

特朗普在重大國際會議上缺席,輿論雖然不是毫無擔心的道理,但也不需要過度發揮,畢竟這並不意味著美國亞太戰略的改變,是否是「冷落」也值得商榷。

首先,特朗普的缺席更可能是行程安排上的衝突,而非地區戰略的考量。

決定東盟峰會的行程事宜時,美國中期選舉還沒有開始。這次的中期選舉被美國國內稱為史上最重要的中期選舉,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雖成功擴大參議院的席位優勢,但是失去眾議院的控制權。

面對選舉的不確定性和共和黨可能的失敗,特朗普都需要在中期選舉之後調整內政策略和白宮人事,為處理國內事宜而在選舉結束後缺席亞洲國際性會議,實屬正常。

特朗普在中期選舉前一天(11月5日),還在四出奔走,為共和黨候選人造勢。(視覺中國)

第二,美國總統缺席國際性會議並不罕見。2007年,時任美國總統布殊(George W. Bush)就因伊拉克問題取消東盟峰會之行;上一任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在2013年政府面臨關門危機時,也沒有赴印尼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

與此同時,這兩位前總統都十分重視在亞太地區加強與亞洲盟友的協調合作,並積極改善和該地區其他國家的關係。奧巴馬的「重返亞洲」和「亞太再平衡」戰略同樣充滿野心,不斷增強在亞太的軍事部署,熱炒南海問題,對東南亞投入巨大。

可見一場會議的缺席不能代表國家戰略上的偏移。

李克強周一抵達新加坡,周二應邀在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主辦的第44屆「新加坡講座」上發表演講。(路透社)

在一定程度上,特朗普缺席的情況下,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東盟峰會的雙雙亮相可能更受關注,但是這並不能代表美國對亞洲盟友的態度是故意「冷落」或者忽略,更多的仍是基於內政需要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