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中美共同利益大於分歧 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利益順差在美國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在周一(24日)發布《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並隨後於周二(2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答白皮書有關情況。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傅自應在被問到對中美經貿關係未來的看法時,他再次提及美國聲稱中國進行不公平競爭,以致對華貿易出現巨額逆差是「與事實不符、站不住腳,完成是一場誤導」。中美經貿合作是雙方優勢互補的自然結果,是國際產業分工的必然選擇,亦是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傅自應介紹,經過近40年的發展,中美雙邊貿易規模已達到7000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超過2300億美元,例如美資企業在華年銷售收入達7000億美元,利潤超過500億美元,「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

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答白皮書有關情況。(中國網)

傅自應又稱,貿易差額只反映交易量,與盈虧無關,甚至「總的看,美方在雙邊貿易中獲利更大」。傅自應解釋,就生產而言,中美兩國處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不同位置,美國在高端,中國在中低端,中國企業賺取的更多是加工費,而美國企業從設計、零部件供應、營銷等環節獲益巨大;就消費角度看,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走進美國,豐富和增加當地消費市場及消費者的福祉,「貿易順差反映在中國,但『利益順差』在美國。」

傅自應續指,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形成與兩國經濟結構、國際產業分工、統計差異等多種因素有關,例如美國在汽車、飛機、農產品、服務業等優勢產業都對華保持順差。此外,中美貿易不平衡同時亦與美對華出口管制有關,「中國想進口的東西美國不賣,也是造成目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對於市場擔憂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在新聞發布會上承認,美國最新一次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確會對中國經濟帶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且個別行業和地區受影響較大。連維良強調,綜合來看影響不可避免,但風險總體可控,中國經濟完全有能力通過擴大內需促進高質量發展來對沖,因為中國經濟整體有韌性、內需有潛力及市場主體競爭力在不斷增強。

連維良強調,中國有能力、有信心及有條件促進經濟行穩致遠。(中國網)

在中國經濟整體韌性方面,連維良稱中國經濟重要特點是產業門類齊全,構成多元,不同部分之間可以相互補充和替代,在應對外部衝擊時往往能夠表現出很強的彈性和韌性;在內需潛力方面,連維良稱中國有近14億人口,超過發達經濟體的人口總量,國內市場潛力十分巨大,「同時,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區域發展還很不平衡,所以有很多短板、弱項,因此增加投資的潛力也很大」;至於在市場主體競爭力方面,連維良稱中國已有三項具體措施增強競爭力,一是更加有效地擴內需、補短板,二是更加有效地減負擔、優環境,三是更加有效地調結構、提能力。連維良強調,中國有能力、有信心及有條件促進經濟行穩致遠。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