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逃稅】影視行業亂象生 天價片酬、產能過剩致市場失靈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內地女星范冰冰涉逃稅被當局處罰的消息昨日(10月3日)經《新華社》報道後,事件甚至引起廣泛關注。
據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眾號「俠客島」昨日刊文分析,事件所折射出目前內地影視行業市場「失靈」,天價片酬、投機操控不斷的亂象。

文章又以近期熱播的劇集《如懿傳》為例,指劇中兩位主演酬收入共計高達1.5億元。(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天價片酬

文章首先指出,造成明星偷稅漏稅的罪魁禍首就是他們的天價片酬。正是由於涉及到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個人所得稅繳納問題,不同形式、樣貌的「陰陽合同」才輪番出現。而除了「陰陽合同」外,內地很多千奇百怪的規避稅務監管的手段也因天價收入漸次生成。

文章又以近期熱播的劇集《如懿傳》為例,指劇中兩位主演酬收入共計高達1.5億元(人民幣.下同)。影視明星的片酬達到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成本預算的三分之二以上,已成為了國內影視行業的家常便飯。這一切「天價」亂象所折射出的,正是國內文化娛樂工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畸形發展,所導致的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產能過剩、粗製濫造、製片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必然形成巨大的行業泡沫,潛藏於整個影視行業之中。(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內地影視業產能過剩

對於產能過剩,文中以電視劇為例指,國內自2004年在電視劇領域推出了「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電視劇可以在4家衛視和X家地面頻道同時播出,多家電視台可通過捆綁式購買熱門電視劇來分攤成本,這意味着國內電視劇市場正式拉開了自由競爭周期的序幕,並在2007年達到三個「第一」的高點,分別是電視劇的生產數量世界第一、播出數量世界第一、觀眾數量世界第一。全國電視劇製作機構更在2012年生產出,並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17703集,達到了所謂「中國電視劇的高產頂點」。此後,產能過剩的矛盾就開始不斷釋放,電視劇的產量也持續性回落。

據《2018年中國電視產業報告》顯示,2017年國產電視劇生產總量只有13475集(2004年全年電視劇產量為12265集),數據幾乎是跌回了國內影視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最初起點。與產量大幅下滑同步,產能過剩、粗製濫造、製片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必然形成巨大的行業泡沫,潛藏於整個影視行業之中。面對全行的系統性風險,廣電總局在2015年終結了「4+X」模式,轉而實行「一劇兩星、一晚兩集」的政策,然而「加減乘除」的簡單邏輯在持續十年的狂放增長面前,顯然是杯水車薪。而且產能過剩的局面並未止步於電視劇領域,在國內其他文化產業的領域內如網絡劇等也同樣存在。

文章又指,國內整個電視行業的廣告市場規模目前已停滯在約千億元規模,從2014年開始增速就基本為負。而視頻網站的廣告收入、會員付費這兩項主要收入即使疊加,也很難保證排在前六名的任意一家網站實現盈利。因此,從廣電系統到視頻網站的實際收入能力、再到播放平台的實際播放能力,都根本不足以支撐國內目前「存在着巨大泡沫和謊言」的影視行業的現實生態。

產能過剩的局面並未止步於電視劇領域,在國內其他文化產業的領域內如網絡劇等也同樣存在。(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行業造假嚴重引申出金融投機問題

此外,由於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等直接影響着從電視台、視頻網站到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的廣告招商等種種利潤收益,文章指出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壓力傳導」幾乎無法避免地會引向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的全面造假,並引伸出其中的金融投機問題。

例如國內電影的「票房冠軍」門檻在幾年間就由三五億暴漲到數十億級別,票房佳績會讓相關投資方能夠在股票市場等金融領域大快朵頤。原有能源、房地產和資本市場上的「熱錢」,近幾年迅速湧入到影視行業等文化產業的諸多領域;而中國電影也在最近幾年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杠桿,讓電影近年在很大程度上淪為「金融衍生品」,一部影片在面世過程中所需的全部資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標準化的理財或信托產品進行融資,包括飽受非議的P2P模式。

然而,國內目前的電影行業本身還遠遠沒有跟上和適應文化產業「普遍性金融化」的節奏。和電視劇、網絡劇的情況類似,電影版權和衍生品等領域還極不規範,更別提由專業法律保護的、健全的投融資資金監管和退出機制了。文章認為,如此這般脫節、錯位的行業格局,在相當程度上也是當前文化產業被過度金融投機所撬動的一個縮影。

文章指出,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產能過剩、金融投機等國內影視行業亂象,已說明了正常的市場調節機制在這行業已經失靈。惟有當局下大氣力整合、調節新世紀以來這20年間所累積的行業利益格局,針對當前愈發突出的產能過剩問題進行有效的供給側改革,通過強制性的制度性規範以理順糾纏的行業脈絡,使影視行業回歸到良性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