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北京和華府的距離 台灣智囊的兩岸憂慮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隨著中美角力進入持久戰,再加上緊鑼密鼓的台灣2020年總統大選,兩岸關係的緊張態勢正在快速升級。此情勢體現出台海問題的客觀現實意義,亦即台灣夾處在中美碰撞的最前線,台灣如何拿捏自身與北京和華府的距離,不只是選戰政治人物炒作「亡國感」的話題,更攸關台灣安全和發展何去何從的重大抉擇。
撰稿:伍逸豪

蔡英文昨(14)日到訪基隆市,露出難得的笑容。(蔡英文Facebook)

中美博弈這個國際的大氣候,已在美國政界和學界精英群體間形成了難題。對中國崛起存有疑懼、甚至主張壓制中國崛起,無疑是主流想法,這點在美國兩黨皆然;但如何找到當前和中國相處的位置,意見卻趨於兩極,莫衷一是。

若將這個情況比喻為美國精英的「中國焦慮」,在學界看得更是清楚。去(2018)年11 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教授戴雅門(Larry Diamond)與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領銜,聯合32 位美國的中國專家發表長達213 頁的報告書《中國影響力與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惕》,內容直指中國利用美國的開放民主加以滲透,操弄美國政府、學界、智庫、媒體、企業與僑界,以獲取其政經利益。

但是另一方面,今(2019)年7月美國的100位東亞研究專家,以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等人為代表,共同在《華盛頓郵報》發表了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呼籲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和國會應重新檢視當前的對華政策,過於激烈不利於解決問題。參與聯名的還包括了一向被認為「親台」的原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原 AIT 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Douglas H. Paal )等著名政界人士。

這封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公開信 以「中國不是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為題,呼籲「親愛的特朗普總統和國會成員」重新思考中國政策。

這兩種看似對立的聲音,「有競有合」放在一起看才同構成當前美國對華認知的全貌。也就是說正反兩種看法都有,也都在拉扯,但美國正在摸索一條因應中國崛起的相處之道。

類似於美國「中國焦慮」的情況也出現在台灣,主張對抗北京的聲浪從政界到學界當然不在話下,但另外一種主張重新審視台灣與北京和華府距離的聲音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台灣經歷過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兩岸和平發展階段,如今台灣政府在與中國大陸衝擊急速上升的情況下,幾乎一面倒向美國,究竟對台灣是好是壞,許多學者除了焦慮之外,出現了更多的憂慮。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在蔡英文上台前後多次提及,台灣有「避險」和「對沖」兩種戰略路線選擇。在美國印太戰略的施壓之下,其實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反而主動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台灣卻在民進黨執政下和美國「選邊站」,等於是放棄「避險」而選擇了「對沖」。

目前台灣一面倒「親美」政策,對於台海和平穩定反而造成衝擊,引起許多台灣兩岸關係學者的憂慮。圖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風傳媒)

然而,「站隊」美國更像是台灣一廂情願的想法和作法,美國並非把「挺台」或「親台」視為最為優先的戰略選項。任教於美國山姆休士頓(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的台灣學者翁履中曾經以實證分析提出警示,美國只有35%民意支持出兵「協防台灣」,支持度遠遠低於同為美國在亞洲的盟友韓國和日本。

近來翁履中也進一步撰文指出,美國將自身利益放在台灣利益之前,台灣不該為了對抗中國大陸,就對美國或西方民主國家「門戶大開」,這樣的做法同樣是「出賣台灣」,「想談台灣的尊嚴,恐怕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事實上,由於台灣特殊的地緣位置,戰後至今一直高度依賴美國維護自身的安全。現為香港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大中華研究中心主任的高朗,亦是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曾在馬英九執政時期擔任總統府副秘書長,近日在港媒《亞洲週刊》專欄撰文,指出美國《與台灣關係法》僅僅是台海和平的一根支柱,不能忽略另外兩根支柱:中美的三份公報,以及兩岸的「九二共識」。

台灣學者翁履中過去曾做過民意調查,發現美國社會只有35%的意願希望美軍協防台灣。(ETtoday)

高朗提醒,在內外情勢急遽變化下,後面兩根支柱不斷動搖,面臨崩塌厄運,蔡英文政府非但沒有視之為危險信號,反而積極迎合美國鷹派,把台灣推向與中國大陸對立的第一線,此舉「充滿危險」,他質問台灣當政者:「台海不穩定,台灣又哪來安全?」

台灣兩岸權威學者趙春山此前接受專訪時,也提過類似的擔憂。趙春山說,現在美國不斷玩台灣牌,台灣又處處配合「反中、抗中」,且民進黨政府的種種表態,更強化了台灣變成美國馬前卒的印象。內外所有因素擠在一起,當前可說是台灣自1949 年以來最危險的時候。

除了上述幾位台灣學者的說法外,相關的反思正在台灣智囊圈之中發酵,全面的親美固然有利於執政黨的連任之路,但是不利於兩岸關係的降溫或解凍,也不符合當前中美關係和國際格局的現實發展。台灣如何抓準與北京和華府的距離,求取最大的利益和保障,中國大陸和美國當然有其佈局且對台灣施壓,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台灣自己。台灣必須想清楚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就算在美國巨大的身影之下,還是應該展現出主動性、主體性和能動性,這才是有效降低台灣「兩岸憂慮」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