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場:當世界開始圍著中國轉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不管信還是不信,願意還是不願意,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的確是世界輿論的中心。

持續了四個月之久的香港反修例風波好比是被打開的潘朵拉魔盒,一眾魑魅魍魎魚貫而出,最近包括NBA風波在內的抵制潮,更是形成了上下內外聯動的景象;同樣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戰剛剛傳回最新談判結果,不管「實質性進展」有多實質,圍觀者早已對這場持久戰審美疲勞,不抱有樂觀期待;習近平旋風訪問印度獲得超高規格接待,似乎讓人們看到了龍象更加真實的「友敵」關係;唯一沒有中國影子的中東戰場,在美國背信棄義撤軍之後土耳其開始大舉進發,但誰知道呢,中東這塊戰場向來是美俄兩個大國角力的戰場,這場代理人之戰對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撬動本身,又怎麼能說跟中國沒有關係呢?

特朗普(右)在白宮會見劉鶴,被認為對貿易戰是好的迹象。(Getty)

當世界開始圍著中國轉,中國究竟該怎麼辦?當中國內部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開始沖出國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如潮般湧來,這頭醒來的獅子又該如何讓世界相信,它會是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

當下人們討論最多的,是中國內外的愛國主義風潮。在中國建國70周年閱兵前,香港不間斷的衝突在給中國內地年輕人「上愛國主義教育課」,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忍不住說,「這是一堂史詩級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待到70周年閱兵到來,中國內地的愛國主義前所未有地高漲,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直線飆升。當有自由派帶著一貫批判的語氣認為這場盛會太過勞民傷財時,恐怕忽略了盛大的形式之外,其本質是一堂被世界聚焦且效果頗佳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習近平9日在會見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時也說,「我們舉行了一系列盛大慶典,這也是一次愛國主義的集中教育。」從這個維度看,值了!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受到熱捧。(網絡圖片)

防火牆內一片歡騰,但這樣的愛國主義在防火牆外卻成了民族主義甚至是民粹主義的表達。在NBA風波中,不少人喊著愛國的口號,卻不斷宣洩著民粹主義的情緒。這就好比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因為第一張倒下了,後續的也只能跟著倒,阻擋不了。而在不少西方媒體看來,中國當下高漲的愛國主義,並不是人們真的有多愛國,或是真的理解了究竟什麼是愛國主義,更多的只是中共官方經過多年的摸索,終於學會將宣傳與藝術銜接起來了。比如那首口口相傳、充滿大街小巷的《我和我的祖國》,再如接踵而至的國慶檔電影,當然亦少不了官方借助新型社交媒體,如抖音等的地毯式宣傳。

愛國主義究竟是什麼?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特別撰文說,「這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在張千帆看來,愛國主義並不必然意味著非理性的情緒化,甚至即便是情緒化的愛國主義也並不必然是不好的,但盲目的愛國主義確實是危險的。「當我們主張一種理念(譬如某某主義)的時候,這種主張本身必須有清楚的意義,而不能只是一種含混不清的情緒,否則確實很容易誤入歧途並造成始料未及的後果,或為已造成災難性後果的政策失誤提供正當性辯護,使整個民族在一片『愛國』的喧囂聲中喪失正視和反省自身不足的能力。」

北大教授張千帆。(本人授權照片)

可能對知識份子而言,張千帆此言不虛,因為任何現象和主張背後,都有一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可能愛國只是一種基於對生活感到滿意的很樸素的情感表達,沒有那麼多宏大敘事,也沒有那麼多需要細究的「清楚的意義」。

不久前熱傳在內地微信埠的一篇文章,似乎很能說明問題。標題就很有反轉色彩——我是如何從愛國到不愛國再到愛國的,內在的邏輯頗有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意味。按照作者的邏輯,第一階段之愛國,不需要理由,是盲目的,隨大流的;第二階段之不愛國,是看到了這個國家在成長過程中的問題,甚至是災難,有了懷疑,變得不滿;而第三階段之愛國,是將這些苦難和問題放在了既定歷史情境中,也看到了支撐這個國家一直走下去的內生動力,以及源源不斷的文化底蘊。經過此番作用,作者總結道:為什麼我們這樣的人會愛這個國家,因為我太希望這個國家能一直好下去了。

簡單如斯,沒有那麼多大道理,也沒有那麼深奧。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對於愛國主義的最新評論,開頭就直接挑明——對愛國,門檻別定的太高了。根由在於,「絕大多數人都有愛國的天然情感,除了國家是故鄉的放大版,還因為它是當今世界國際競爭的基本單位。大家都看過世界盃和奧運會比賽,那種時候人們自然會為本國運動員助陣,這就是愛國情感的天然流露……弘揚愛國主義無疑是正能量,無論什麼人,持什麼立場,都別把愛國主義與特定的政治目的聯繫起來,要儘量保持它的純粹、廣泛。」

對廟堂之高而言,「我們有必要建立一種愛國主義在一些時候的自我克制和管理意識,時度效地考量也要參與到愛國主義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去。原因在於,中國越來越強大,而且我們身處全球化的時代,中國機制性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不斷提升,我們駕馭對外衝突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多。這種時候再發生對外摩擦,我們既要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又要考慮外部世界的複雜感受,統籌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綜合利益。」

胡錫進說的苦口婆心,道理也都懂,可要想管理人們的情感和情緒卻並不容易。從NBA風波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官方宣傳部門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原本的愛國主義會漸次滑向狂熱的民族主義甚至是民粹主義。直到在輿論場震盪了一番之後,才開始有了一系列降溫的舉措,比如中國外交部拒絕繼續就此發聲,新浪微博熱搜撤下相關話題討論,上海既定的NBA比賽如常進行……

10月1日,深圳舉行56民族千人愛國跑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通社)

對中國來說,可能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苦難太過深重,所以就算是後來逐步「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了,可內心深處依然有著很強的自卑感,道路、制度乃至文化等並沒有真的自信起來。所以,每每遇到涉及「面子」問題的糾葛,總能一呼百應,輕易掀起一股狂熱的愛國主義風潮。而這,也正是習近平時代的核心挑戰,如何喚起中國人,讓中國這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家,真的自信起來。

要做到這一點,從而輕裝上陣,不妨從拆除一個個讓外界始料不及的「雷點」開始。尤其是當世界開始圍著中國轉,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深度自信,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