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促成阿富汗和談顯實力 北京保持「距離感」最關鍵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10月22日,塔利班發言人沙欣(Suhail Shaheen)表示,將於10月28日至29日在中國舉行新一輪阿富汗內部和平會談。綜合外媒報道,出席會談的有25名阿富汗政界人士,以及15名塔利班代表。由於塔利班拒絕與阿富汗政府作任何談判,此次參會的政府代表均以私人身份出席。

打開天窗說亮話,美國以征服者姿態入侵阿富汗,駐軍當地近二十年,將近趕盡殺絕塔利班,如今要和談成功又談何容易呢?況且時移世易,儘管上萬美軍仍留守阿富汗,但華府已經缺乏大規模動員的政治能量,不可能以雷霆萬鈞之勢相要脅,換言之是戰亦不能,和又不易,其間更夾雜血腥恐襲。

塔利班發言人沙欣(Suhail Shaheen)。(AFP)

助美國防地區局勢失控

縱觀區內各國,只有中國具備足夠份量,又未陷入箇中新仇舊恨,其斡旋角色較易為阿富汗各方所接受。自2014年起,北京就特此建立相對中立客觀的談判平台,雖然現實是未竟全功,但至少幫了美國一把,防止事態完全失控,畢竟一旦和談之路完全斷絕,難保阿富汗不會陷於內戰,美軍亦難以置身事外。

另一方面,中國亦通過「一帶一路」規劃,嘗試套用自身經驗,從基建項目中互惠互利,以經濟發展緩解政治爭端。早在2016年,中國已與阿富汗簽署相關諒解備忘錄,修建公路系統、供電網絡和教育設施,即使成效還有待觀察,至少可以憑藉建設前景和改善民生,帶來些許希望。

今年8月,解放軍集結重兵開赴中緬邊境。(網絡圖片)

當然對中國而言,化解阿富汗困局對自身也有益處:首先是減少邊境「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窩藏蔓延,出入滋擾新疆一帶;其次是動蕩的阿富汗影響區內局勢,不利於「一帶一路」長遠規劃,處於危險地帶的基建無法鞏固為工商集中地,其實等於得物無所用而淪為擺設。

游刃應對緬北及克什米爾爭議

阿富汗局勢是中國在區內影響力的縮影,即使未稱得上掌握主導權,北京的確發揮穩定局勢的作用,並且維護本國利益。例如近幾年來緬北軍事衝突持續爆發,不時有炮彈落入雲南境內,導致人命傷亡。中方的較強硬表態之餘,更數度在邊境集結軍隊,以收示警之效,同時致力平息政府軍與民地武的紛爭。

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資料圖片)

不論是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抑或是緬甸軍方,均認同北京從中協調的努力,亦反映中國能保持較佳「距離感」,不會予當事國有外力干預之感。這種「距離感」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亦得以呈現,北京表面上反對印度取消該區自治,站在巴基斯坦一方,但中印之間仍保持穩定交往,無礙近期舉行兩國元首峰會。

由阿富汗到緬甸,問題纏擾多年,亂局有待解決,然而就事論事,至少就上述三項議題,中國並非「問題製造者」,而是受亂局「外溢」所影響。以中國政經實力,手伸得太長會引起各方疑慮,用力太猛則會衍生額外麻煩,美國的阿富汗困境正是前車之鑒,如此看來運用大國身份又不失距離感,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