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觀察站:中國審查機制正在遭遇挑戰

撰文:林瑾
出版:更新:

中國的互聯網審查機制再度受到挑戰,一場大型的互聯網「行為藝術」正在中國網絡上上演。

艾芬——中國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最早的向外界披露疫情的醫療人員之一。3月10日早上,中國人民出版社旗下《人物》雜誌在網上發佈3月刊文章《發哨子的人》,主人公便是艾芬,全文以對她的採訪回顧了她從疫情之初到現在兩個月的經歷與感受。

《人物》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是《武漢醫生》。(網上圖片)

該刊微信公眾號上的報道原文亦在中午前被刪除;轉發文章的中國大內媒體同樣將文章刪除。

「刪帖」情況並非第一次,只是這一次,中國的網絡審查制度遭遇了始料不及的反作用,中國網民像接龍一樣,用各種版本讓文章一次次起死回生,與背後強大的審查較力。

從3月10日至11日,這篇文章以不同形式在中國網絡上「復活」。一些自媒體曾試圖轉帖原文繼續傳播,但帖子很快都被刪除。之後網友開始用不同版本嘗試接力,先後出現了倒排、側排、繁體字、英文等多種形式,不斷被封之後,網友開始發揮更大創意,通過甲骨文、顏文字、摩斯密碼、火星文、盲文等不同方式,不斷挑戰審查底線。

這篇八千多字的長文,尖鋭地指出武漢肺炎的「悲劇原本有機會避免」。文章指出,2019年12月30日,身為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的艾芬曾拿到一份不明肺炎病人的病毒檢測報告,她用紅色圈出「SARS冠狀病毒」字樣,當大學同學問起時,她將這份報告拍下來傳給了這位同是醫生的同學。當晚,這份報告在武漢的醫生圈中傳開,有份轉發這份報告的人就包括後來被公安訓誡的8位醫生,包括李文亮。

文章又說,武漢肺炎疫情首次外泄,給艾芬帶來了麻煩,「作為傳播的源頭」,她被醫院紀委約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嚴厲的斥責」,稱她是「作為專業人士在造謠」。

後續有更詳細的報道稱,這種嚴厲斥責更具體的內容是——當時艾醫生被其醫院書記蔡莉是這麼訓的「你視武漢市自軍運會以來的城建結果於不顧;你是影響武漢市安定團結的罪人;你是破壞武漢市向前發展的元兇。」

艾芬醫生。(網絡圖片)

負責採訪和撰寫這篇報道的《人物》雜誌記者龔菁琦指出,接到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同意採訪的短信是3月1日凌晨5點,大約半小時後,3月1日凌晨5點32分,艾芬的同事、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江學慶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兩天後,該院眼科副主任梅仲明過世,他和李文亮是同一科室。

《人物》雜誌又指,武漢市的前線醫護,可謂是哀鴻遍野。截至2020年3月9日,武漢市中心醫院已有4位醫護人員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疫情發生以來,這家離華南海鮮市場只幾公里的醫院成為了武漢市職工感染人數最多的醫院之一,據媒體報道醫院超過200人被感染,其中包括三個副院長和多名職能部門主任,多個科室主任目前正在用人工心肺機(ECMO)維持。死亡的陰影籠罩著這家武漢市最大的醫院,有醫生告訴《人物》,在醫院的大群裏,幾乎沒有人說話,只在私下默默悼念、討論。

在中國,互聯網審查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政府的審查制度受到了更激烈的質疑和衝擊。

從1月份開始,中國政府一直試圖控制互聯網對於此次疫情的敘事,並試圖管理公眾情緒。中國領導人一直在強調 「輿論指導」和「新聞與宣傳領導」的重要性限制有關該疾病的推測性信息的傳播可能是減少公眾恐懼的嘗試。另一方面,審查批評中共中央領導和政府行為者的關鍵詞可能是為了避免尷尬並維護政府的正面形象。

據蒙克國際研究中心(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2月對於中國公共政策研究的結果顯示,微信廣泛審查了與冠狀病毒有關的內容(包括關鍵和中立的信息),並於2020年2月擴大了審查範圍。受審查的內容包括對政府的批評,有關該流行病的謠言和投機信息,提及李文亮博士以及對言論的中立提及中國政府為應對疫情做出了努力,官方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

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5日期間,該機構發現了516個與「COVID-19」直接相關的關鍵字組合。到2020年2月,微信上的關鍵字檢查範圍擴大了。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之間,在微信中檢查了132個關鍵字組合。在2月1日至15日之間的為期兩週的測試窗口中,確定了384個新關鍵字。實際數字可能更多。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壩陵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人員在實驗室內,將收集來的咽拭子採樣標本消毒存放。(中新社)

與「COVID-19」相關的經過審查的關鍵字組合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包括討論中央領導人對疫情的應對措施,對政府處理流行病政策的批評和中立態度,對香港,台灣和澳門疫情的應對措施,有關該疾病的推測性和事實性信息,對李文亮醫生的提及以及集體行動。

在3月10日,審查與對抗達到了一個高峰,就出現了前文所出現的情況,中國政府不斷在包括微信、微博在內的諸多平台上,刪掉《發哨子的人》的文章。而中國網民用嘲笑的方式,對這種審查進行「抵抗」。

中國的審查制度正在遭遇挑戰。其實在2019年,關於審查制度和防火牆的問題,在中國曾經引發過一次討論。

中美貿易戰和香港修例風波之後,已經在中國互聯網上形成群體的「小粉紅」和「左派」居然形成了一種邏輯自洽:互聯網防火牆和輿論審查制度,是為了更好的保證互聯網不要被政治謠言倒逼,不要變成西方一樣「假新聞」橫行的情況,「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貴州一高速公路服務區,工作人員在為乘客檢測溫。(中新社)

但是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開始,我們應該去反思,目前中國政府這種過度的輿論審查是否真的有必要?一個社會究竟是否具有自我淨化謠言的能力?

例如《發哨子的人》一文,究竟是哪裏觸及了紅線?這是很多從事新聞領域多年的專業人士都難以回答的問題。中國政府對《發哨子的人》的審查與網友的抗爭,更近乎一種「賭氣」式的互掐,沒有理由,只想證明國家公權力和互聯網輿論究竟誰能贏。

持續多年的中國網絡審查制度,不會因為這一次事件就瀕臨崩塌。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防火牆遭遇的衝擊正在不斷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