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輿論場:習近平的三場持久戰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當前中國的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取得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有重要進展,但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大家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外放輸入、內放反彈的防控工作決不能放鬆。」

以上,是4月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對當前局勢所做的判斷。概而言之,雖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有諸多持久戰要打。

3月31日,習近平在浙江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就西溪濕地保護利用情況進行考察調研。 (新華社)

持久戰之一,便是建立常態化秩序。當中國疫情進入中後期時,習近平便在每次政治局會議中強調,防控疫情的同時推動有序復工復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3月29日至4月1日的浙江考察,更是明確了這一點。

高層三令五申之下,雖然復工復產在推進,但仍有不少地方為穩妥計,處於半停滯狀態。新華網在一篇題為《常態化防疫,關鍵是建立常態化秩序》的評論文章中即表示,經濟社會是個有機系統,需要全面統籌整體和局部的關係,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恢復,有效貫通上下游,實現各環節配合,才能形成復工復產的整體效應……要清楚,經濟社會發展的恢復不會一蹴而就,必然要經歷一個重新磨合的過程,要平穩渡過磨合期,就必須遵循市場運行規律,必須從全鏈條着手,必須採取更加科學、務實的舉措。

說到底,「常態化」防疫意味着必須加快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常態化經濟社會運行秩序,要讓各個行業、各個人群慢慢找回正常的運轉節奏。而且中國自身的「小氣候」之外,還有一個國際的「大氣候」在。根據最新的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英國《金融時報》追蹤指數,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3月份開始爆發之際,也就是在這場危機達到頂峰之前很久,全球經濟已經面臨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崩潰。在這樣的國際「大氣候」下,中國要想恢復到疫情前的常態化秩序,短期內很難實現。

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以來,參與返崗體檢的人員增多。武漢市復工體檢分為核酸檢測、抗體檢測、血液分析、CT檢查等多個項目。(中新社)

持久戰之二,則是中美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不消說,撕開疫情阻擊戰的面紗,這更是一場決定未來世界格局的持久戰,所以中美之間的衝突必然會尤其突出。

如同中美貿易戰剛開打的時候,我們就判斷註定是一場持久戰一樣,因為貿易戰背後是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與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今當疫情這隻「黑天鵝」將中西的意識形態衝突擺上枱面,中國也必須認識到,抗疫戰之外,還有一個更廣大的戰場,而且後一場戰並不會隨着疫情的結束而結束,是一場持久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速勝。因為意識形態衝突背後,依然是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與衝突在起作用,是老大和老二之間越不過的「陷阱」。

中美之間全方位的矛盾與衝突,正在愈發激烈。(新華社)

《紐約時報》日前就接連刊登兩篇文章——《面對新冠危機 美國不再是一個慷慨的全球領導者》和《中國援助各國抗擊疫情 打造全球領導者形象》。這場疫情,已然成為中美兩個大國全球領導力的一次公開測試。而且令美國焦慮的是,中國目前佔據着上風。

在西方學界,更多判斷東升西降的聲音已經不斷湧現。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教授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 M. Walt)直言,新冠疫情將加速權力和影響力由西方向東方的轉移;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羅賓·尼布萊特(Robin Niblett)表示,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已經激起了美國兩黨與其鬥爭的決心,意圖強行推動中國與美國高科技和知識產權的脱鈎,並試圖迫使盟國仿效;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坦言,COVID-19的疫情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經濟方向,它只會加速已經開始的變化:從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轉向更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化;布魯金斯學會主席、前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將約翰·艾倫(John Allen)也評論道,對另一些國家來說,這將清楚地展現果斷的威權主義統治的好處;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科裏·舍克(Kori Schake)更是大膽預測,由於美國政府的狹隘自私與無能為力,美國將不再被視為國際領導者……

中國社會重建是一場不可低估的持久戰。(資料圖片)

持久戰之三,則是中國社會的重建。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檢驗了一切,也拷問了一切。中國社會的撕裂程度也經由一浪高過一浪的輿論熱點暴露出來。尤其是時下對於方方日記的爭議,已經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觀念對撞。這種大規模的觀念撕裂,樂觀看是大範圍自我啟蒙的開始和表徵,悲觀看是這種互聯網時代長期信息投喂帶來的反智主義似乎帶有某種宿命與必然性。

世界也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習近平將其稱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大變局」裏,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之間的關係更是深度影響、不可分割。習近平上台至今,試圖通過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更深刻說明,更具說服力地將中國今天的社會形態解釋清楚。因為當下的中國,不僅毛鄧時代的二元對立被打破,城市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公平取代了效率,人們對於二次分配的需求急劇膨脹。

此外,信息化時代帶來便捷資訊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低估的公民意識的崛起。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更是加劇了調和物質、社會、政治以及精神關係的難度。多種因素重疊,也註定了社會重建是一場不可低估的持久戰。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三場持久戰之外,還有諸多「戰役」已經擺在或者即將擺在中共和習近平面前。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題為《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的專欄文章中所說,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猛烈程度對人類發起襲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可能是暫時的,但它所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盪可能會持續幾代人。

對中共來說,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但大考和危機同樣藴藏着契機,能否化危為機,把握契機,決定的不僅僅是當下,更是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