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陸500天 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自主喚醒

撰文:蘇子牧
出版:更新:

中國航天再有新消息,在月球「沉睡」的嫦娥四號着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

5月17日,是嫦娥四號着陸月球背面的第500個地球日。(新華社)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博5月17日消息,嫦娥四號着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受光照自主喚醒,開始第18月晝工作期。

此外,5月17日也正是嫦娥四號着陸月球背面的第500個地球日。

報道稱,「玉兔二號」月球車累計行駛里程447.68米,目前距着陸器292米,期間實施了岩石探測、車轍探測、撞擊坑探測等科學探測試驗。

利用測月雷達就位探測數據,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闡述了其物質組分與演化機制。

利用紅外成像光譜儀的就位光譜探測數據,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質組成,驗證了月幔富含橄欖石,加深了人類對月球形成與演化的認識。

利用中性原子探測儀對月表環境能量中性原子的探測數據,得到了能量中性粒子在月球表面通量能譜,證實了能量中性粒子的能量與入射太陽風的速度有很強的相關性。

報道稱,為滿足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要求,需對地面通信測控設施進行適應性改造。為此,本月晝期間嫦娥四號着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將開展原地探測,等待下一階段指令。

基於第17月晝LET01704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在「玉兔二號」月球車當前位置西南方向距離3米處,發現一直徑約為1.3米、深度不超過20釐米的小坑,小坑的中央及東南方向,存在反射率較高的物質,同周圍月壤的亮度有明顯區別。待通信資源恢復後,「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紅外成像光譜儀將對該小坑的特定區域進行探測。

嫦娥四號發現人類首份月球背面幔源物質初步證據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2019年5月16日在線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成果:中國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發現人類首份月球背面幔源物質初步證據。

據報道,中國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隕石坑(Von Kármán crater)着陸,並部署了玉兔二號月球車對南極-艾託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進行探測,科學家利用可視-近紅外成像光譜儀(VINS)的光譜初始觀測結果推斷出,月球表面存在的低鈣輝石和橄欖石礦物可能起源於月球地幔。這也是人類首份月球背面幔源物質初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