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中國軍科院團隊《刺針》發文 指疫苗Ⅱ期試驗結果安全

撰文:林瑾
出版:更新: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及其團隊,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刺針》(The Lancet,大陸譯作「柳葉刀」)雜誌發表論文,指團隊所研究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其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是安全,能夠誘導人體產生免疫應答。

陳薇及其團隊所研究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微博)

據介紹,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Ⅱ期臨床試驗4月12日在武漢啟動,採用隨機、對照、雙盲設計,把508名受試者隨機分配到疫苗組和安慰劑組,目的是在更大人群範圍內來驗證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試驗結果表明,單次接種該疫苗28天後,99.5%的受試者產生特異性抗體,89.0%的受試者產生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為人體對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雙重保護」。

不過,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必須強調的是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在接種疫苗後,都沒有被刻意暴露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危險中,目前尚無法確定該疫苗是否能有效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故需要進行三期臨床試驗。此外,前述試驗僅追蹤受試者28天,因此,尚無該疫苗誘導的免疫力持久性數據。

人類當前面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現實,疫苗或許是能徹底終結疫情的唯一手段。(新華社)

Ⅱ期臨床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評估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併為三期臨床試驗確定最合適的疫苗劑量提供依據。試驗4月份在武漢進行。508名受試者參與其中。其中,13%受試者的年齡在55歲以上。61%受試者的年齡在18歲至44歲之間,26%受試者的年齡在45歲至54歲之間。

253名受試者接受高劑量的疫苗,126人接受安慰劑。試驗結果顯示,接種高劑量疫苗的95%受試者,與低劑量組91%的受試者,在接種疫苗後第28天時,均誘發了T細胞免疫反應或抗體免疫反應。

今年年初,陳薇院士出征武漢一線前在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藥物。(網絡圖片)

此外,接種後第28天,高劑量組96%的受試者和低劑量組97%的受試者,均出現了結合抗體免疫應答;而中和抗體免疫應答的受試者比例分別是59%和47%。

在不良反應方面,注射疫苗後28天內,高劑量組出現三級嚴重不良反應的受試者一共24人,佔比9%;低劑量組一人;安慰劑組兩人;其主要症狀是發熱。大部分受試者出現的不良反應是輕微或中度的,比如發熱、疲勞和注射部位疼痛。高劑量組72%的受試者出現了上述症狀,低劑量組的比例是74%,安慰劑組的比例是37% 。

與I期臨床試驗相比,Ⅱ期試驗的受試者更廣泛,包括了55歲以上人群。研究人員指出,與年輕人群相比,年齡較大的受試者對該疫苗的耐受性較好,但免疫反應水平相對低。

陳薇指,一旦感染新冠病毒,老年人將面臨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高風險。因此,老年人是新冠肺炎疫苗的重要目標人群。但可能需要增加疫苗劑量,以在該人群中誘發更強的免疫反應。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

「目前該疫苗正在進行Ⅲ期試驗。」 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鳳才表示,與Ⅰ期臨床試驗相比,Ⅱ期臨床試驗提供疫苗在大規模人群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證據,是評估候選疫苗的重要步驟。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