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晶片難以跳出困境? 美媒: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立製造

撰文:布藍
出版:更新:

中國加速推進晶片自主研發之際,美媒分析指,中國實是難以突破困境,背後原因有兩點,一是產業鏈已高度全球化,二是有多邊出口管制。

據美國之音的文章,晶片製造工藝涉及50多個學科、數千道工序,要在毫釐之間要構建幾十億個晶體管結構,「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獨立『自力更生』造芯(晶)片的」。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的產業鏈中, 光刻機必不可少,荷蘭的ASML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生產高端極紫外光刻機的公司,該公司17間核心供應商中,一半以上來自美國,其餘為德國、瑞典等公司,三大股東中則有兩間公司來自美國,一間公司來自英國。此外,台灣的台積電、韓國的三星等也持有ASML的股份,他們均能享有優先取貨權。

8月19日,福建福州,華為舉辦的「2020創新數據基礎設施峰會.福建」活動上,展示區工作人員展示華為研發的AI晶片。(中新社)

產業鏈環環緊扣缺一不可

文章稱,半導體產業鏈極為複雜,從材料、製造、設計、設備、封裝、生產最後到市場,環環緊扣,ASML在光刻機市場上雖能獨大,但也只是龐大產業鏈上的其中一環。 ASML光刻機的鏡頭由德國的蔡司(Zeiss)壟斷,激光技術為美國的Cymer所有,法國的公司則提供關鍵的閥門。另一方面,在晶圓代工環節,晶片製造的重心已經逐漸從美國轉移到亞洲,台灣的台積電和韓國的三星電子目前是全球兩個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公司,但他們所需的設備則要從歐洲和美國進口。

至於開發軟件領域方面,美國處於主導地位,世界三大晶片設計商中,美國公司有兩間,分別為Synopsys和Cadence Design Systems,另一間公司是德國的西門子旗下的Mentor。

文章引述柏林智庫「新責任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科技與地緣政治項目主任認為,Jan-Peter Kleinhans,雖然總體來說美國仍佔主導地位,但事實上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立製造晶片。Jan-Peter Kleinhans稱,整個產業的成功是各國最先進技術的結晶,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間公司,整個全球半導體價值鏈就會斷裂,「(ASML)他們花了20年的時間才開發出光刻機,他們自己也得依靠一個多達大約5千個供應商的網絡,其中有多家公司在自身領域處於壟斷地位。」

文章稱,ASML在光刻機市場上雖能獨大,但也只是龐大產業鏈上的其中一環。(中新社)

德國墨卡託基金會中國問題研究中心(MERICS)高級研究員John Lee亦稱,晶片生產過程建築在西方國家幾十年的知識積累之上,短期內中國公司不可能在撇開現有產業鏈體系獨立生產晶片,「雖然有幾家中國公司已經有能力生產一些半導體,但是問題是,在設備產業鏈的上游你會注意到必須用到美國公司實際壟斷的技術。」

中國一直是多邊出口管制的對象

文章稱,民主國家對獨裁國家聯合實施的多邊出口管制,最早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成立的巴黎統籌委員會。1949年,在美國提議下,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17個國家在巴黎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旨在對共產國家實施包括軍備、尖端技術產品等之內的禁運政策,在1952年更有專門設立一個針對中國實行禁運的執行機構 「中國委員會」。

巴黎統籌委員會雖然在1994年已經解散,但在會上制定的禁運物品列表,後來被於1996年簽署的《瓦森納協定》所繼承,協定有多達42個歐美和亞洲國家加入。協定允許成員國對各自的技術出口實施控制,中國也再次被列入管制國家名單。及至去年12月,《瓦森納協定》公布修訂版,擴大管制範圍,追加可轉為軍用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光刻機也在涉及的範圍之內。

紫光集團是其中間有能力生產晶片的中國公司。(中新社)

修訂版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是針對中國,但有指出出口限制的對象是非成員國,中國、伊朗和朝鮮等都不是協定的成員國。由於全球半導體業的主要設備供應商所在國,都有加入協定,所以中國基本上在協定之下是無法獲得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

位於華盛頓的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科技與國家安全項目高級研究員Martijn Rasser直言,國家所擁有的盟友和夥伴網絡是一個巨大的優勢,「這是中國完全沒有的,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阻力。」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