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打兩針」還需72億劑疫苗 中國扮演什麼角色?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Omicron變種造成新一波疫情,許多國家加緊推廣接種加強針增加保護力,以色列更搶先一步開始第四劑的疫苗接種,但與此同時,部份中低收人國家只有不足一成的人接種第一劑。實現全球群體免疫,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上周二(1月4日),牛津疫苗小組、曾參與研發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牛津大學教授波拉德(Andrew Pollard)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訪問時提到,全球疫苗分配不均,一些中低收入國家只有不足一成的人接種一劑疫苗,因此全球範圍接種第四針的想法並不明智。

波拉德提到,以全球角度來看,要每四至六個月為全球所有人接種加強劑是不可能且無法負擔的。波拉德的說法指出兩項問題,其一,全球疫苗分配不均,各國注射進度存在極大的差異。其二,每四至六個月,接種加強針是無法常態化的,而背後關鍵仍是全球疫苗供給的問題。

2021年2月18日,津巴布韋開始疫苗接種,津巴布韋共得到二十萬劑來自中國的疫苗。(視覺中國)

全球究竟還需要多少疫苗?

《德國之聲》引述科學分析公司Airfinit的估算資料,2021年全球疫苗年產量達111.5億劑。如果單就世界人口數來計算,疫苗年產量已經夠讓全世界的人一人打一針,Airfinit指出,全球大約有57%的人口都已經至少接種過兩劑疫苗。

但疫苗嚴重的分配不均卻是大問題。世界衞生組織(WHO)設定至2021年9月底各國完成新冠疫苗接種人數達到總人數10%的目標,但截至去年10月,全球有超過50國未達標,其中多數集中在非洲,也是變種病毒Omicron發現的地方。顯見全球群體免疫並非易事。

究竟全球還需要多少疫苗呢? 根據Our World in Data網站的數據,全球完成兩劑接種的比例是49.93%(比Airfinit預估的略低),只接種一針的比例則是9.15%。以79億人口數計算,如果要完成兩劑接種,代表全球還需要將近72億劑疫苗。

而如果未來真的需要每四個月到半年,全球都打一劑加強針,就等於疫苗需要年產158億到237億,這個數量遠超2021年全球疫苗的年產量,足見「加強針」計劃的執行難度。

因應Omicron變種肆虐,去年12月31日起,以色列讓高危人士接種第四劑疫苗。(路透社)

在供給端方面,Airfinit公司指出,目前新冠肺炎疫苗主要是中國和歐洲生產的。數據指出,全球疫苗總產量的110多億劑中,大約有45億劑產自中國,近23億劑產自歐洲,剩下的16億劑和近9.5億劑則分別來自印度和美國。

中國疫苗「輸出」領跑全球

中國除了是疫苗的重要產地,還在全球疫苗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中國官方近日公布的一項數據,截至2021年12月,中國已向外提供了20億劑疫苗,成為世界上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發展中國家迄今獲得的疫苗多數便來自中國。

去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像出席中非論壇的時候提到,中國預計再提供10億劑新冠疫苗,其中6億為無償援助。中國官方數據則指出,全球除中國外共接種56億劑疫苗,中國提供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除了數量上的領先之外,中國也是最早向其他國家伸出援手的地方。早在2020年6月,國藥疫苗於阿布扎比啟動第二期臨床試驗,同年9月,當地政府批准該款疫苗緊急使用。

2020年10月,巴西成為進行科興第三期臨床試驗的地方,12月3日,超過一百萬劑的科興到達巴西。2021年2月25日,中國外交部透露,中方已經並正在向53個國家提供疫苗援助,並向27個國家出口疫苗。

2021年6月1日,世界衞生組織批准中國科興疫苗可用於緊急使用。這是繼國藥疫苗之後,被世衞納入緊急使用清單的第二支中國疫苗。

但在獲得認可的同時,也有一些國家對中國疫苗發出質疑的聲音,原因是這些國家出現不少注射中國疫苗後出現感染新冠肺炎的個案。例如泰國便宣布改變其疫苗政策,稱將為其國民混合注射科興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疫苗,而不是兩針科興疫苗。而在中國疫苗供應最多的印尼,當地也給接種科興疫苗的醫護人員注射莫德納(Moderna)加強劑。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印尼為6至11歲的孩童施打疫苗,選用的仍是中國的科興疫苗,預計2,650萬名孩童將陸續接種。

除此之外,「捐贈數量」也是討論的焦點。去年9月,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報道指出,美國通過「新冠病毒疫苗實施計劃」(COVAX)或直接捐贈他國的新冠疫苗數量達1.1444億劑,是中國的三倍以上。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署長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批評中國的疫苗海外政策。(Getty Images)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署長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曾提到,中國選擇向COVAX販售疫苗賺取利益,「而非捐贈或提供財政協助,是令人震驚的事情。」但事實上,撇除COVAX平台的捐贈,中國也無償捐贈非洲六億劑疫苗,或透過其他形式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中國「提供」疫苗,靠的也並非只是捐贈一途。

上周四(1月6日),世衞總幹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亦稱,COVAX已向49個國家和地區送出超過1.8億劑中國科興和國藥疫苗,佔COVAX已分發疫苗總量的近20%,是全球範圍內提高免疫力和拯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份。

除了販售或捐贈,阿聯酋藥廠Julphar去年3月宣布跟中國國藥集團達成合作協議,4月份起開始啟動生產國藥集團的滅活疫苗,同時也使阿聯酋成為海灣地區內首個擁有「疫苗產能」的國家。

2021年8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向世界提供新冠疫苗和原液超7億劑。《人民日報》報道指出,「(中國)一貫主張深化疫苗國際合作,確保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讓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

疫苗是中美「外交競爭」?

2020年5月18日,習近平在第73屆世衞大會視訊會議開幕式上公開表示,「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並將疫苗定義為「全球性公共產品」。

不過,許多西方國家和國際媒體並不這麼看待,而是將中國對海外提供疫苗視為一種「疫苗外交」。

對比中國在2020年開始向海外提供疫苗,美國總統拜登遲至2021年5月才宣布,美國將向國外供應8,000萬劑疫苗,包括2000萬劑輝瑞(Pfizer)、莫德納、強生(Johnson & Johnson)和阿斯利康疫苗。

美國疫情嚴重,對海外提供疫苗援助的計劃也較緩慢。(路透社)

去年9月,美國稱已購買五億劑由美國藥廠輝瑞和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共同研發的新冠疫苗,並通過COVAX捐贈至其他國家,強調目前已經向全球100個國家提供1.6億劑疫苗,並準備撥款3.7億美元,協助全球民眾接種疫苗。中美之間的「疫苗較量」成為國際新聞的另一大看點。

不過,對於「疫苗外交」的說法,中國並不贊同。中國將疫苗視為「全球性的公共產品」,不單單是透過捐贈形式,而是透過低價出售、輸出原液賦予其他國家疫苗產能的形式,協助各國加快疫苗的施打流程,建立屬於自己的防疫方針。

《華盛頓郵報》曾以「當西方國家正在爭搶新冠疫苗時,被排斥在外的發展中國家紛紛轉向中國」為題進行報道,指出在疫情肆虐下,富裕國家訂購疫苗數量是其人口的兩三倍,而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根本無法獲得西方疫苗,被排擠出疫苗供應圈後,中國疫苗成為其最可靠的依賴。

最早提供海外疫苗、透過不同方式協助發展中國家的疫苗注射,在疫情肆虐的第二年,中國在全球抗疫的角色日重,已然走出一條與西方不一樣的道路。即使疫苗援助難以避免被貼上政治標籤,中國仍舊在平等互惠的基本架構下,戮力兌現把疫苗作為「公共產品」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