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經濟走廊帶旺唐人圈子 進口豬肉講中文 複製中國到巴基斯坦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一家典型的中國餐廳,由一對典型的中國夫婦營運,太太在開放式廚房默默地剁肉包餃子,先生張嚴旭(音譯)抬頭,向來客說了一句「不說英文,不說烏都語。」

中國一帶一路文博會上,巴基斯坦廠商帶來傳統工藝品。(VCG)

《半島電視台》記者走訪巴基斯坦,發現張氏夫婦身處首都伊斯蘭堡,在文化語言都截然不同的國度生活,仍然可只靠說中文謀生,甚至在這個南亞國度足以形成一個完整卻封閉的「平行世界」,全賴於一條走廊--中巴經濟走廊(CPEC)。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中方將投資在巴基斯坦的高速公路、鐵路、電力生產和天然氣管道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額達620億美元,預計可解決巴方能源短缺和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中國駐巴大使館資料顯示,經濟走廊旗下43個計劃已將當地中國人口提升3倍,現時中國居民已超過3萬人;路透社報道指,去年持短期簽證到訪巴基斯坦的中國旅客多達7.1萬人。

隨着經濟走廊發展,越來越多中國工程師及工人湧入,巴基斯坦不少大城市的中國餐廳、賓館及超市都開得成行成市。連中國大使亦喜愛光顧,「(畢竟中國大使也)不能將所有中國貨帶過來。」

哈桑(Rizwan Hassan)是當地一間專賣中國進口糧油食品店「你好現購自運」的經理,店內商品都密密麻麻貼滿中文標籤,他說:「很多(巴基斯坦)人走進來都相當驚訝⋯⋯他們會想自己是否到了北京。」

巴基斯坦推出第一份中文報紙。(半島電視台)

哈桑與拍檔自7年前已經與中方代表合作基建計劃,看準來巴工作的中國人群體,二人在6個月前開店賣中國進口貨。他指約九成客人也是來自中國,亦有少部分韓國、泰國等東亞國家客人。哈桑亦有在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兼商業中心的卡拉奇(Karachi)開設分店,而他亦沒有放過其他的大大小小正進行經濟走廊旗下計劃的城市。

除了以來自中國的糧油食品勾起鄉愁外,哈桑等人深明留巴中國人會說烏都語的幾近沒有,所以會說普通話是搶攻當地中國人市場的極大優勢。「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在伊斯蘭堡,擁有令他們生活舒適的元素。」哈桑說道。巴基斯坦更推出第一份中文報紙,針對當地因經濟走廊而暫居的中國人,每周發行亦達5000份,似乎真的是要什麼有什麼。

不過,亦有一件事相當為難巴基斯坦--豬肉進口。中國的飲食習慣中,豬肉似乎是不可或缺,但穆斯林族群不吃豬肉之餘,入口豬肉在巴基斯坦亦屬違法。

但在「你好現購自運」店內,由豬腳到豬肉腸俯拾皆是,老闆哈桑解畫指,巴基斯坦海關一來看不懂中文標籤,二來有對中文標籤「隻眼開隻眼閉」的傾向,讓他們成功進口豬肉。「很明顯,(豬肉)商品正在進入(巴基斯坦),代表了他們(海關)允許。」哈桑說。當地海關拒絕回應事件。

中國商機在巴基斯坦處處盛開,但同時這個封閉的「中國平行世界」,會否再進一步衝擊巴基斯坦當地文化?

(半島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