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哈佛哲學大師走入俗世 桑德爾將道德討論帶回凡間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哈佛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以「正義」一門課享負盛名,不只是哈佛學生爭着上課,世界各地的人們也紛紛上網聽書。桑德爾的魅力,除了來自他能將抽象的哲學說得顯淺易明,普及大眾,也因為他能為日益分化的社會,提供理性思考框架,重提道德價值。

桑德爾在中大開講,一票難求,全場爆滿。(陳奕謙攝)

前周五(11日)中大講堂全場爆滿,還有場外直播,為的不是哪位大明星,而是一位哲學家——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

桑德爾講授「正義」一課多年,至今門生已逾15,000人,為哈佛之最。課室以外,全球數以百萬計人在互聯網上課;課程亦編輯成書,逾200萬人捧讀《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的不同譯本。

中大講座結束後逾百名參加者湧到台前,爭着要桑德爾在書上簽名。(陳奕謙攝)

學生時代活躍政治 跑新聞懷抱大世界

桑德爾喜歡與人論政,早在他40多年前唸高中的時候,已經有迹可尋。當年以學生會主席身分,桑德爾找了州長,後來的美國總統列根到校辯論。1971年升上布蘭迪斯大學,桑德爾又參加校園電台,平日愛看政治辯論和新聞節目,留意那時開始發酵的水門事件。

就在「水門事件」鬧得熱哄哄的1974年,桑德爾當上《休斯敦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的實習記者,日以繼夜在首都華盛頓追蹤報道:「對一個政治迷來說,簡直是夢想成真。」

桑德爾於成長的1960年代,經歷過總統甘迺迪和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國家也捲入越戰,到1974年的「水門事件」更讓人看到政治的醜陋和黑暗。桑德爾也不例外,在大學畢業前夕的他,已看清楚問題所在——社會對政治失去信心。他在1975年的畢業演講以《失去熱忱的一代》為題,直指社會充滿痛苦與恐懼,令人不想再在公共空間生活,而只顧個人享樂。

師從泰勒 挑戰羅爾斯 奠定學術地位

桑德爾政治學畢業後,取得羅德獎學金到牛津留學,跟從泰勒(Charles Taylor)撰寫論文,力陳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懸置了道德與價值討論並不可取。

初生之犢不畏虎,桑德爾初出道已經挑戰殿堂級大師,可謂成名甚早。由論文寫成的《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一書,為他奠定在學術界的地位。1980年起,他成為了羅爾斯的同儕,任教於哈佛大學。「我來到哈佛,想要設計一門我自己也感興趣的政治理論課。」

桑德爾的做法就是,從報章上選取惹爭議的政治題材,在課堂上與學生一同討論。由人工多少、誰人納稅,到克林頓性醜聞,「我想讓學生看見,表象的背後其實是哲學家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由亞里士多德、康德到羅爾斯都如是。」

推崇哲學公共性 直接面對道德分歧

在中大教授政治哲學的周保松指出,桑德爾於1980年代,在學術界聲名大噪之後,轉向觸及更多政治議題,面向社會大眾。第二本著作《民主的不滿》在1996年出版,分析美國社會的具體議題,讓政治哲學不只留於理論層面的討論。周保松說,「我喜歡他2005年推出的《公共哲學》,書名強調哲學的公共性」。

面對眾聲喧嘩、社會兩極化,桑德爾提倡的是直接面對道德分歧,拿出來討論,「有時挑戰對方、一爭長短,有時聆聽對方、虛心學習」。他承認社會正面爭議不一定就能達到共識,但「要試過方知結果」。桑德爾相信對價值差異懸置不論,只是一種投鼠忌器的做法,反而令社會道德真空,最終很可能由狹隘的聲音填補這塊空缺。

桑德爾在中大開講,校長沈祖堯、政政系周保松、蔡子強等都有出席。(中大提供)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逢周五出版的《香港01》周報,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