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 印度東進受掣肘 印太戰略存隱憂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印度立國以來的外交政策一直受開國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的「不結盟」策略影響,在外交場合上並不活躍,在區外更是一個較被動的國家。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台後,積極將原有的「東望政策」升級至「東進政策」,無疑是走上大國政治的一大轉向。在美國提倡「印太戰略」之際,印度在東南亞進行的外交工作能否與美、日銜接,或會成為「東進政策」以至「印太戰略」成敗的關鍵。

印度在12月中公布,東盟十國領袖史上首次全部答允以主賓的身份,出席明年1月26日舉行的共和日巡遊。共和日是印度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主賓誰屬往往反映該國的外交重點,今次東盟十國全部入選,可見莫迪非常重視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印度對東南亞的興趣非一朝一夕,早在冷戰結束時便提出了「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希望增加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與莫迪同屬人民黨的前總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亦是「東望政策」中一個重要的推手之一。

莫迪自2014年上台後,在外交上一改印度以往被動、傾向安於現狀的作風,他在外國媒體的曝光率比歷任印度總理都要高,似乎反映着印度的國際影響力上升。在東南亞方面,莫迪更顯得非常積極,將「東望」變成「東進」(Act East Policy),希望能夠洗脫印度以往「東望」時那種欠缺自信及對自身國際地位的困惑。

印度-東盟交流近年日益密切,莫迪去年9月亦出席東盟-印度峰會。(路透社)

    軟硬實力進軍國際

印度鄰接東盟十國的西部,與東盟多國有深厚文化淵源。例如印尼就曾是印度教的中心之一,歷史上滿者伯夷、巽他等強盛王國都信奉印度教,而旅遊勝地峇里島的島民至今依然以信奉印度教為主。

至於中南半島的柬埔寨,最強盛時亦由信奉印度教的吳哥王朝統治,在修復原為印度教廟宇的吳哥窟時,柬埔寨就找來印度的專家協助。而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等國亦有大量印度教人口。加上莫迪一直在外推銷印度文化,包括創立國際瑜伽日等,促使印度在東盟各國發揮文化影響力。

印度與東盟國家除了文化聯繫外,彼此亦有實質合作。近年莫迪政府與多個東盟國家簽訂不同的合作協議或舉行峰會。今年11月在菲律賓舉行的第15屆東盟印度峰會及第12屆東亞峰會上,莫迪便與多個東盟及區內領袖商討區內事務。此外,莫迪又與東南亞國家加強軍事合作,包括與印尼舉行每半年一次的海上軍事演習,及協助訓練越南戰機機師等。

除通過峰會及各種會面加強合作外,印度亦重視與東南亞建立交通網絡。早在2015年,莫迪撥出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希望打通印度及東盟國家間的交通網絡,今年12月11至12日,雙方更舉行了首屆「東盟—印度連結峰會」,推動印度與東盟海陸空交通連結。打通兩地的其中一項主要工程,是興建一條連接印度、緬甸及泰國的高速公路,由印度邊境城鎮經緬甸古都蒲甘到泰國美索,更會延伸至老撾、柬埔寨等國。建公路外,印度還計劃興建貫穿整個中南半島的鐵路,直通越南,但有不少計劃因資金等問題仍未實現。

早前印度同新加坡亦簽訂海軍合作協議,劍指南海。(新加坡國防部)

莫迪亦希望憑藉刺激與東盟的貿易,改善印度東北部持續萎靡的經濟。位於孟加拉以東的印度東北部地區人煙稀少,僅靠一條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連接印度其他地區,最大城市古瓦哈提人口亦只有約80萬。在英國殖民時間,當地被當作各種貨品的儲存地,未有發展工業,印度獨立後與巴基斯坦的分歧,亦令到東北部地區的工商業未能起飛,長期發展遲緩之下,導致該區的經濟增長比印度其他地區相對落後。

為打響發展東北的如意算盤,莫迪積極開拓與東盟合作的商機,並乘機在東北部修橋搭路,他在12月16日便宣布在當地大興土木,興建水力發電廠及16條鐵路,希望能振興當地經濟。

然而,外交政策往往會被國內的政治形勢所主導,印度「東進政策」的成敗不僅受掣於國內形勢,甚至會受地方政府對政策的態度所影響。莫迪政府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東進政策」,是因為他是近30年來唯一一個在下議院內取得多數優勢的總理,聯盟政治對他的制約有限。上任三年的莫迪民望仍然高企,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早前公布的調查發現,有88%受訪者對莫迪有正面評價,更有70%受訪者滿意國家目前的前進方向。

    地方政府手握大權

可是,印度中央政府的權力有限,經濟發展等權力多數落在各邦政府手上,這亦是莫迪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能使當地煥然一新的原因。莫迪的成功雖然為執政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在今年七個地方選舉中贏得包括莫迪「老巢」古吉拉特邦等六個,但不少邦政府的控制權仍然散落在國民大會黨(India National Congress)及地方政黨手上,在促進與東盟合作一事上最重要的邦份──西孟加拉邦,正是由地方政黨掌權。

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是東部最重要及最大的城市,印度一切通往緬甸、東盟,甚至印度東北部的陸路連接,都無可避免地經過此商業重鎮。然而,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班納吉(Mamata Banerjee)對與東盟經商似乎興趣不大,在當地經商時,土地使用或企業投資等問題往往會變得政治化,而此情況在東印度並不罕見,以致當地營商環境比西部差,不利與東盟拓展全方位關係。

印度不少邦的執政權掌握在反對黨國大黨手中。(路透社)

    與日友好增東進實力

雖然莫迪的「東進政策」或會在國內受挫,但在國際層面上,「東進政策」能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及日本的「雙海的交滙」銜接,被視為制衡中國的其中一股力量。印度與日本近年發展出來的友好關係,亦有助「東進政策」將印度帶往太平洋地區。莫迪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私交甚篤,兩人均被認為是保守派的政治領袖,治國理念相近,莫迪更是安倍在Twitter上第三個追蹤的帳戶。2014年,安倍晉三成為史上首位在印度共和日慶典擔任主賓的日本首相。此外,兩國領袖亦不時互訪,安倍在任期間不但三次訪問印度,若算上國際場合的單獨會談,安倍與莫迪已面談了十次之多

日印兩國亦努力拉近軍事關係,早於2008年已簽訂防務合作聯合聲明,兩國隨後亦不斷加強防務合作關係,特別是海上事務。莫迪在2014及2016年兩次訪日期間,兩國亦商談了軍事裝備交易等敏感問題。

在經濟合作方面,印度在歷史上是日本其中一個主要貿易夥伴。二戰前印度市場就佔日本貿易總額約10至15%,到現在仍佔約4至5%。在2000年至2015年間,日本企業在印度的投資,就佔了印度外商直接投資(FDI)的7%,是第四大投資國。另外,日本亦以援助方式協助印度發展基建,包括發展交通網絡及能源項目,這一切都有助印度增強國力及東進的實力。

印度總理莫迪亦積極推動日印合作。(視覺中國)

日印兩國亦在國際外交上互相合作,其中一個較明顯的,是他們共同推進改革聯合國安理會,追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亦正協助印度加入包括全部東盟國家的亞太經貿組織(APEC),為印度東進開路。

當然,在日印合作背後少不免存在美國的影子。美日印同盟近年有長足進展,在2016年三國就舉行首次三方外長會議,雖然當時美國仍由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主政,但特朗普大體上仍繼續發展與印度的關係,又推出印太地區的概念,作為他在該地區的政策指導。近月看似逐漸成形的「印太戰略」,便將日印兩國更緊密地綁在一起,成為三國進軍東南亞的助力。美國12月18日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就提到日本為「關鍵盟友」(critical ally),印度則為「戰略安全夥伴」(strategic and defense partner),並會繼續「加強與日本、澳洲,以及印度的四邊合作」。

印度在莫迪治下展現近30年來難得的團結,全國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要在外交上取得成果,他的「東進政策」依然面對諸多掣肘,包括地方政府的取態,及兩年後國會大選的壓力。莫迪能否在兩年內加快與日本及美國的戰略銜接,或會成為三國各自戰略成敗的關鍵。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