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東耶路撒冷雙語學校 向以色列洗腦教育下戰書

撰文:甄梓鈴
出版:更新:
「耶路撒冷不屬於任何人,它存在於每個人的想像之中……耶路撒冷是一座不斷變遷的城市,它曾經繁盛,也曾經衰頹,它經歷無數次的重建與摧毀。但這是耶路撒冷,是所有人的財產,任何人想像的耶路撒冷就是耶路撒冷該有的樣子;每個人都有權將自己的『耶路撒冷』加諸在耶路撒冷上,而且他們也經常這麼做,用火與劍。」
英國歷史學家Simon Sebag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

要佔據整個耶路撒冷,「唔使用劍嘅」。這些年來以色列政府利用軟性方法,爭取在耶路撒冷的話語權,抑制巴勒斯坦人的思想,教育是其中一種手段,但仍有辦學者、學生默默地抗衡分化。

每班都有兩位負責老師,分別以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問。(路透社)

「我認識一位芭蕾舞導師,某次我告訴她,我在學習阿拉伯語,她竟然說每次在車上聽到阿拉伯人談話,感到莫名害怕。我連忙說『不』,他們只是在討論今晚吃什麼。」16歲的以色列女生Inbar Shaked-Vardi這樣說。Inbar在東耶路撒冷的雙語學校Hand in Hand School就讀,身為猶太人的她,能操一口純正的阿拉伯語。她的學校裏,一半是猶太人,一半是巴勒斯坦人,每班都有兩位負責老師,分別以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教學,正是代表兩個民族的象徵。

就像Inbar所說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因言語不通產生誤解的情況,在耶路撒冷很常見。Hand in Hand School負責人Gaby Goldman接受《香港01》訪問稱:「兩族人一起生活在耶路撒冷那麼多年,卻分別住在不同社區,不相往來,這樣很容易產生無緣無故的恨,誤以為對方是壞人。」正因如此,他們構想出雙語學校的理念,讓以巴學生在同一校園上學,從小學習如何和睦相處。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後,一直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1949年以色列政府頒布了《義務教育法》,是該國最早制定的法律文件之一;1953年頒布《國家教育法》表明教育宗旨,是讓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之餘,另一方面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之間的融合,消除文化差異。由此可見,以色列的教育宗旨並沒有巴勒斯坦人的位置。

以色列人口組成複雜,宗教信仰殊異,形成以希伯來語及阿拉伯語授課兩大教育系統。在猶太教育系統部分,再細分公立學校、公立宗教與極端正統猶太教學校,側重猶太學科。至於阿拉伯語學校,其教育對象包括穆斯林、基督徒和德魯茲人等,主要教授阿拉伯和德魯茲的歷史和宗教文化,私立學校則由各宗教團體贊助。

以色列人口組成複雜,宗教信仰殊異,形成以希伯來語及阿拉伯語授課兩大教育系統。(路透社)

「河蟹」教科書 逼巴人孩子讀修定課程

在以人、巴人各視為首都的耶路撒冷,教育議題更為敏感,當地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學生一般都是分開上學,有各自的學校。希伯來大學研究員兼講師Samira Alayan曾撰文寫道,從1967年開始,以色列一直試圖控制東耶路撒冷的巴人教育,例如要求公立學校採用審定版的教科書,Alayan說:「當教科書到貨後,以色列當局會仔細檢查,並刪除反對以色列意識形態的字句和段落。」以色列認為這是對抗巴勒斯坦人煽動暴力的工具,透過修改教材進行思想滲透,防止新一代對巴勒斯坦產生認同感,但結果導致教科書文句紊亂,有時候全頁空白,甚至扭曲了歷史。

為抑制巴人思想,以色列政府更打壓部分阿拉伯語私校,使出「殺校」招數,強迫巴人學生轉讀公立學校,接受傳統以色列課程。在東耶路撒冷,近年不少教育工作者用各自的方式挑戰這種教育觀念,Gaby是其中一人。她管理的Hand in Hand School在國際的知名度也許遠遠不如英美名校,但在以色列卻常常見報。學校採用「一條龍」辦學模式,以巴孩子滿三歲便可報讀幼稚園課程,之後升讀小學及中學,直至18歲高中畢業離校。Gaby形容學校是一層保護罩,以巴學生在校內互相認識,建立友誼,跟現實的世界好不一樣。

當學生長大,漸漸會明白以巴衝突是怎麼一回事。沒有了溫室的保護,他們要面對現實社會中的族群矛盾,希望他們能用這裏所學的東西感染其他人。
Hand in Hand School創辦人Gaby

有近700名學生的耶路撒冷校舍鄰近塔皮奧特(Talpiot)—耶路撒冷東南部的猶太社區。學校面積不大,教學樓前方有個沙池,還有滑梯及搖搖椅。校舍樓高三四層,和諧寧靜的學習環境比什麼都重要,課室設備簡單:小小一塊白板、壁布板、書架、桌椅等。

校舍樓高三四層,課室設備簡單,小小一塊白板、壁布板、書架、桌椅等。圖為學生在操場玩捉迷藏。(路透社)

談起教學課程,Gaby說:「除了要上語言課,還會教學生歷史、數學、藝術及文學等傳統科目,但我們跟一般學校所教的內容有些分別,例如歷史課,不只修讀以色列的歷史,也要研究巴勒斯坦的歷史和宗教文化,凡事不能單方面看,要全面認清歷史真相。」

以巴問題並非單純的宗教爭議,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當中,特別是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巴人尤其受盡壓迫。除了土地被佔領、住區基礎設施老化外,他們在教育政策及資源分配上,同樣面對種種不公平待遇。以色列政府控制了學校的資金和管理,為願意接受以色列課程的學校提供更多資助,同時打壓阿拉伯語私校。以色列民權協會(ACRI)2015年報告顯示,只有41%巴勒斯坦學童進入公立學校就讀,其他41%則就讀「承認但非官方」學校(如津貼學校),另有17%進入私校。私校缺乏營運資金及專業的教室,令不少人中途輟學。

以巴學生在雙語學校Hand in Hand School一起上課,學習如何和睦相處。(路透社)

「這是一場革命性的教育改革」

在Gaby看來,為彌合兩個民族之間的裂痕而辦學,毋庸置疑是一場革命性的教育改革。課堂上的討論,老師不是告訴學生到底誰是誰非,而是鼓勵他們多聆聽其他人的想法。當討論到有關政治話題時,以巴學生各有自己的立場,即使是老師,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背景,他們會反駁對方的意見,學校給予他們一個機會互相交流,「當學生長大,漸漸會明白以巴衝突是怎麼一回事。沒有了溫室的保護,他們要面對現實社會中的族群矛盾,希望他們能用這裏所學的東西感染其他人。」

在Gaby偉大抱負的背後,是一重又一重的難關。2014年耶路撒冷校舍遭縱火,學生的書本被燒毀,課室亂作一團,縱火者還在課室牆身留下威脅性字句「不能與癌症共存」,警方懷疑是極右猶太團體Lehava所為。Gaby說火警發生後,校長和一眾老師都很擔心家長或因安全問題,不願再讓孩子來讀書,學校會因而關閉,但結果卻出乎意料。Gaby憶述稱:「火警現場還未清理好,翌日竟有九成學生照常上學,還有數千名以色列人在學校門外集會譴責襲擊,他們許多是附近居民,也有家長主動提出幫忙,課室很快便重新裝修好。」學校大門外掛滿「我們繼續一起,沒有仇恨或恐懼」、「我們不會被制止」等標語,猶如狠狠地摑了極端份子一巴。

「許多人認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不能和平共處,這裏每天都可以見證,是可能的。」在東耶辦學是第一步,Gaby和其他教育人士希望未來在以色列開辦更多分校,從這一代開始,透過教育的力量讓這片衝突之地變得美好。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請留意刊載於1月2日出版第9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