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伊朗「禍起蕭牆」 重建認同刻不容緩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魯哈尼你的承諾呢」、「哈梅內伊去死」、「雞蛋都買不起了」、「不要伊斯蘭共和國」……自上月28日起,伊朗爆發近年罕見的全國性示威,示威者不滿當局未能處理物價上漲、腐敗等問題。
與過往不同的是,他們除了批評總統魯哈尼,還把矛頭指向1979年以來由伊斯蘭教士掌控的政治體制,並質疑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為整個精英階層敲響警號。

「我真的很憤怒……那些宗教團體獲得很多財政預算,我們卻要在長期失業中苦苦掙扎!」一名來自貧困的胡齊斯坦省、現年33歲的示威者這樣批評政府。今次示威的催化劑源於魯哈尼(Hassan Rouhani)上月向國會提交的財政預算案,在該份預算案中,本來應該保密的「敏感」內容被公開,民眾因而發現不少款項竟撥到伊斯蘭革命衛隊、不少強硬派組織以及宗教基金。與此同時,預算案提出終止對數百萬國民提供現金補貼、增加燃料價格,及把公立學校私有化等。

至於示威的導火線則是物價飆升,例如清真飲食中極為重要的雞蛋,價格在一周內急升四成。雖然官員辯稱這是因為大型禽流感爆發,但顯然不被民眾所接受。

魯哈尼試圖終止國民現金補貼,同時向宗教基金撥款,招致民眾不滿。(路透社)

示威首先在第二大城市、本身是什葉派聖城的馬什哈德爆發,在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下,火速蔓延至70多個城鎮及城市。示威者的訴求亦日趨多元化,除了反對精英階層貪腐,亦有人不滿當局斥巨資支援巴勒斯坦及敘利亞巴沙爾(Bashar al-Assad)政權,犧牲國內民生。部分示威者公開支持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中被推翻的巴列維王朝,甚至有人質疑魯哈尼及哈梅內伊(Ali Khamenei)的權威。

12月30日,示威活動蔓延至首都德黑蘭,當地多個地點聚集大批民眾,單是德黑蘭大學附近便聚集了近300人。有消息指,當局向民眾施放催淚氣體和發射水炮。據報目前已有450人在連場示威中被捕,另有21人身亡。

魯哈尼12月31日首度現身回應事件,表明民眾有權批評政府和進行示威,但必須以改善國家狀況和民眾生活為前提。他翌日再發聲明指,高呼總統和最高精神領袖去死的示威者只屬少數,似乎想盡快為緊張局勢降溫。

有示威者在德黑蘭大學附近示威,遭當局驅散。(美聯社)

對於這場重大挑戰,哈梅內伊則在示威爆發第六日後首度開腔,形容這是「敵人」在幕後策劃,但並未指明敵人是誰。伊朗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Ali Shamkhani)則點名批評美國、英國和沙特阿拉伯,指控對方透過互聯網煽動伊朗示威,是一場針對伊朗的「代理人戰爭」。

簽署核協議 削減國民福利

立場相對溫和的魯哈尼去年5月以57%的選票成功連任,反映他得到強大民意支持。今次爆發全國性示威,多少令人感到意外,或許反映魯哈尼的政策與人民的期望存在落差。

魯哈尼政府一大政績是在2015年與國際社會達成核協議,促成伊朗經濟復蘇—協議簽署前,由於受到西方制裁,伊朗本地生產總值(GDP)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收縮了6.6%和1.9%,2014年的增幅僅為1.5%;但協議簽署後,伊朗2016年GDP增幅高達6.5%。

2015年達成的伊朗核協議提振伊朗經濟,但普通民眾難以受惠。(資料圖片)

隨着核協議生效,西方撤銷在金融、能源和交通等領域上的部分制裁,為伊朗經濟提供強大復蘇動力。問題是,民眾未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當地通脹率高達10%,物價高企令民眾苦不堪言;佔總人口一半的年輕人當中,失業率估算高達40%,不少人一畢業便失業,為社會安定埋下定時炸彈。

總部設於美國華盛頓的中東研究所學者鄧恩(Charles W. Dunne)接受《香港01》訪問時形容,經濟問題是引發今次示威的主因。雖然國際社會撤銷針對伊朗的部分制裁,但當局創造就業職位、降低生活成本的承諾長年沒有兌現。他認為,無論向革命衛隊提供撥款執行海外軍事活動,抑或向宗教團體提供財政援助,還是削減普通國民的原有補貼,這些政策皆反映政府資源錯配,自然無法獲得民眾支持。

撇除若干政策失誤,當局支援海外軍事活動並非完全缺乏合理性,畢竟伊朗強敵環伺,當局實有需要投放更多資源兼顧國防。不過在水深火熱的國內民眾心中,這等同犧牲他們的權益。

鄧恩承認,魯哈尼去年獲得實質民意授權—在候選人當中,部分人非常保守,魯哈尼則代表自由化、逐步向西方開放的願景,這些都是年輕人認為能夠改善生活的關鍵。不過,由於魯哈尼未能兌現承諾,令不少選民失望,「他去年違反推行政治改革的承諾,加上為了成為哈梅內伊繼承人,愈來愈傾向保守勢力,很多人認為這等同背叛。」

伊朗2009年也曾爆發大規模的「綠色革命」,單是首都德黑蘭便有300萬人上街抗議,但當時是為了抗議選舉舞弊,今次則反映更深層次的矛盾。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伊朗事務專家納迪爾(Alireza Nader)指出,民眾認為政府極度腐敗,社會不公愈見嚴重,「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這個體制理應為民眾實踐公義,但它失敗了。」

2009年,伊朗爆發「綠色革命」,抗議選舉舞弊。(網上圖片)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群眾活動可能較原先預計的還要複雜—示威自12月28日爆發以來,佔伊朗全國人口約10%,居住在西北部的部分庫爾德人也加入「戰團」。被視為土耳其庫爾德工人黨(PKK)分支的庫爾德自由生活黨(PJAK),呼籲伊朗人團結起來爭取民主,又聲言示威具備推動重大變革的潛力,「促成整個伊朗的民主轉型」。

經濟為主因 政權變更難料

自大規模示威爆發以來,不少西方媒體關注這會否促使伊朗政權變更,這種論調究竟是否站得住腳?鄧恩認為,示威者的訴求極為混雜,如政治自由化和終結神權統治等要求,以及像七年前「阿拉伯之春」般,包含要求政府問責的元素,但示威本身不是親民主運動。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伊朗裔學者阿斯卡里(Hossein Askari)接受《香港01》訪問時則認為,一般伊朗人較關心經濟發展和基本生計,「當他們看到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亂局),親民主思想顯然不是他們的首要關注。」

儘管如此,今次示威有一些現象聞所未聞,包括有人把矛頭指向地位超然的哈梅內伊,甚至質疑整個政治體制。最高精神領袖是伊朗實際最高領導人,掌握國家大政方針,對精神領袖或伊斯蘭教士不敬者,即犯下大罪。

哈梅內伊今次成為示威者針對的目標,情況極為罕見。(資料圖片)

令人驚訝的是,今次有部分示威者冒着被判刑的風險,舉起「寧死也要自由」標語,甚至有人高呼「哈梅內伊去死」,更焚燒他的照片。與此同時,亦有示威者高叫「禮薩汗(Reza Shah,巴列維王朝國王),願真主保佑你」口號,這等同否認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伊斯蘭革命,打破伊朗另一政治禁忌。鄧恩指出,哈梅內伊成為受針對目標,這個情況基本上前所未見,「對管治精英而言是一大警號,這反映(現行)體制未能適應很多人想見到的變革。」

示威將會朝何種方向發展?會否如一些西方媒體所報道般,出現政權變更?鄧恩認為,示威規模仍在擴展,各地暴力不斷升溫,不過相比2009年的「綠色革命」,今次示威顯然欠缺集中領導,而且過於分散,主要由鄉村和小城市居民發起,與過往集中在主要城市的示威截然不同,「在德黑蘭和全國其他大城市,示威規模目前與『綠色革命』相比是比較有限,但也有可能變得更廣泛。」

另一方面,當局擁有駕馭大規模示威的能力。2009年的「綠色革命」多達300萬人參加,聲勢浩大,但最終被伊朗革命衛隊瓦解,數千人被拘留,不少示威領袖被軟禁。今次示威雖然波及全國,但參加人數較少,而且毫無組織,未必能夠對伊朗政府構成重大威脅。果然,革命衛隊司令賈法里(Mohammad Alr Jafari)在上周三(1月3日)宣布,持續多日的動亂已經結束。

「里亞爾(伊朗貨幣)疲弱,加上通脹壓力,那些在上位者卻很腐敗,過着富足的生活……這是經濟表現不佳,以及經濟不公義的典型個案。」阿斯卡里如此形容導致今次示威的經濟原因。毫無疑問,示威源於人們對生活現狀的不滿,以及源於對伊朗核協議的經濟效益未能惠及一般民眾的憤慨。加上管治精英享受特權和作風貪腐,民眾怒火便藉着雞蛋價格飆升,一下子爆發出來。一般相信,今次示威未必導致政權變更,但對政府而言確是一記當頭棒喝。若不對症下藥,紓解民困,並且讓民眾找到對體制的認同,在國外風生水起的德黑蘭當局,恐怕終會出現「蕭牆之亂」。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