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馬克龍訪華未立大功 中法合作尚待磨合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我來到這裏是為了告訴中國,我懷着推動歐洲對華夥伴關係走進21世紀的決心……我們命運相連,未來需要法國、歐洲和中國。」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上周一連三日(1月8日至10日)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說出這番豪言壯語。他除了藉此加強對華經貿合作,與中國攜手參與全球治理,也希望乘英、德兩國自顧不暇,加強法國在歐盟的影響力。可惜的是,縱使馬克龍心存期盼,訪華成果卻不算理想。

為了今次訪華,馬克龍花了不少心思。例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次訪問法國時,對法國共和國衛隊表演留下深刻印象,馬克龍於是把一匹曾在衛隊服役的八歲馬Vésuve de Brekka贈予習近平,令後者成為全球首位獲此大禮的國家元首。在行程安排方面,他與密特朗、希拉克和薩爾科齊三位前總統一樣,特意選擇絲綢之路起點西安作為外訪首站,並參觀兵馬俑、大雁塔、大明宮等遺址。外界相信,馬克龍此舉除了向中國文化致敬,也藉以表明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濃厚興趣。

馬克龍今次訪華雖受到禮遇,氣氛也算融洽,但成果算不上豐碩。(路透社)

然而,中國對馬克龍的接待規格,顯然較去年年底訪華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國事訪問+」待遇為低。特朗普夫婦當時由習近平夫婦伴遊故宮,而馬克龍夫婦卻未能獲得這種「超規格」款待。這反映在中國眼中,法國雖然也是西方大國,但與美國不是同一檔次。

話雖如此,中法交流史其實比美國立國還要早。17世紀,中國康熙皇帝與法國路易十四雖素未謀面,但二人曾透過書信聯絡,惺惺相惜。1949年後,新中國受到西方封鎖,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奉行自主外交路線,毅然在1964年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成為首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

「我深信歐洲可以成為經濟、社會、環保及科技方面的強大力量,足以面對中國和美國。」馬克龍早前發表新年賀詞,呼籲歐洲自強,這番話反映他承認中國已取得與美國並肩的地位,歐洲必須急起直追。

馬克龍夫婦在西安參觀兵馬俑。(路透社)

    冀擴大雙邊貿易規模

與其他西方國家一樣,法國對華關係的重要一環是貿易。在過去一段時間,中法貿易規模不大。2013年至2016年,雙邊貿易額分別為522.7億美元、550.2億美元、514.2億美元和469.3億美元;2017年1月至10月的貿易額僅為438億美元。相比德國和英國,法國對華貿易額更是少得可憐。單以2016年為例,中德貿易額為1,512.9億美元,相當於中法的三倍;中英貨物貿易額則為738.1億美元,同樣超過中法。從上述數字可見,法國對華貿易規模顯然有拓展空間,而今次馬克龍訪華代表團中包括50多家法企高層,從這一點來看,法國似乎有意進一步打入中國市場。

除了加強經貿關係,馬克龍另一目標是回應美國不得人心的部分政策,與中國共同參與全球治理。特朗普在上台後,高調反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拒絕承認伊朗遵守核協議,去年年底更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這些政策皆違反美歐既定立場,擴大美法分歧。在全球治理上,中法兩國立場有契合之處,這就為加強雙方合作創造更多可能性。

在特朗普公佈退出《巴黎協定》後,馬克龍即發表演說,穩定人民。(VCG)

此外,馬克龍還希望藉訪華之行,增強法國在歐盟的影響力。眾所周知,法德雖然合作無間,但因各自希望成為歐盟「老大」而出現競爭關係。馬克龍此時訪華可謂適逢其時——德國總理默克爾至今仍未籌組執政聯盟,英國首相文翠珊則為脫歐一事分身不暇。本來由英德法主導的歐盟,現時只有法國保持穩定政局,而他今次訪問的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這點正好為自己加分。

對中國而言,加強中法關係有助推進自身外交議程。法國國際戰略關係研究所(IRIS)高級研究員庫爾蒙(Barthélémy Courmont)接受《香港01》訪問時稱,在歐洲國家當中,中國視德國為經濟夥伴,法國則為防務和外交合作對象。 具體而言,中國希望法國能夠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協助「一帶一路」在歐洲乃至中東、非洲等法國過去的勢力範圍順利落地;建立一個有別於美國領導的新型世界秩序,同時亦渴望獲得作為歐洲大國之一的法國首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則認為,法國有助中國引領多邊主義以推進全球治理,因為在英國脫歐後,法國將成為歐盟當中唯一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核大國,對維護《巴黎協定》、核不擴散體系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憂中國獨佔經貿利益

庫爾蒙和王義桅不約而同認為,中法兩國存有合作空間,但正如其他雙邊關係一樣,中法亦存在一些目前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當中以經貿爭議較為矚目。早於去年6月,馬克龍便要求歐盟委員會收緊審查制度,以應付「外部國家」對歐盟戰略行業的投資,矛頭直指中國;他又要求布魯塞爾對中國鋼材實行更嚴格反傾銷措施,招致中國不滿。

馬克龍今次訪華,不忘再就貿易議題向中國發炮。他在北京發表演說時表明,法國對華貿易逆差高達300億歐元,這在政治上是「不可持續」,呼籲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否則中國將面臨其他國家關閉與其雙邊貿易管道的風險。事實上,他在訪問首站西安時已發出類似訊息,表明「一帶一路」不應是單向,而應該是互惠互利,似乎擔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可能會吃虧,只有中國獨佔利益。

馬克龍在法國駐華大使館舉行記者會。(AP)

去年年底,外界盛傳「空中巨無霸」A380客機訂單不足,面臨停產危機,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Airbus)高層因而對馬克龍訪華寄予厚望,希望中國「掃貨」。在這方面,馬克龍確實取得一些可觀成績。他表示,空巴即將與中國落實出售184架A320客機的訂單,總值超過180億美元。他還表明,希望在未來數周或數個月內,與中國簽訂A350和A380中程與大型飛機合約,但未透露磋商進度。雖然A320客機訂單快將落實,但並非空巴積極兜售的A380客機,結果未如製造商所預期般理想。

中國拒絕在經貿上送出大禮,那些隨團法國企業高層肯定大失所望。有分析認為,馬克龍多番就經貿問題批評中國,令講究和氣生財的中國不滿。他這次未能獲得更多訂單,或許與他的取態有關。

    治理觀不同或埋爭議伏線

在促進全球治理方面,中法兩國雖然有很多共同目標,但也有不少理念衝突。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IFRI)中國研究主管艾克曼(Alice Ekman)指出,北京和巴黎均把推廣多邊主義、重組全球治理等理念放在很高的位置,但雙方各有不同的願景,「在習近平治下,中國希望向世界推廣一種目前在國內實踐的嶄新發展與管治模式,而這模式跟(西式)自由民主體制完全不同。」

在近年鬧得熱烘烘的亞太地區,不難看到法國身影。前年6月,時任法國國防部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在第15屆亞洲安全會議上指,南海航行自由非常重要,表明法國將鼓勵歐盟在南海執行「常規及可見」巡航。馬克龍政府上台後,勒德里安轉任外交部長,反映他對於法國國安政策的重要程度未減。

法國國防部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路透社資料圖片)

昔日的殖民主義使法國現時在全球擁有1,10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面積僅次於美國,單在太平洋海域便佔了62%。假如相關海域發生領土爭議,事件同時牽涉中國及其鄰近國家,法國將會支持哪一方?這是值得外界關注的一點。

在為期三日的行程中,中法發表了一份包含27點的聯合聲明,當中形容兩國元首就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決定在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進一步提升緊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水平。單從這份聲明來看,馬克龍並未透過今次訪華取得十分矚目的成果。縱使他一度心存期待,最終成果卻不甚理想,這反映中法在未來的合作上仍有待磨合、深化.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