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逝世400年】全女班挑戰演莎劇 21世紀突破傳統框框

撰文:陳冠東 毛詠琪 陳康怡
出版:更新:

莎士比亞筆下女性用來等待愛情、殉情或襯托戰爭。女演員對莎翁總是又愛又恨,愛他的文學,又抱怨角色只屬陪襯。任大文豪想像力再驚人,他大概也未曾預料,400年後,女性地位出現大逆轉。《哈姆雷特》、《李爾王》這些經典劇中的男性角色,在當代劇壇該如何改造,才切合今時今日的兩性關係,同時傳承這不朽名著的精髓?

全女班莎劇《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劇照

數百年以來,藝術作品經常矮化女性,文學、畫作、劇目,普遍都以男性主導故事,女人只是其中一個部分,並由男性觀點去定調。莎士比亞巨著亦不例外。他38套劇作幾乎沒一部是由女性角色作中心。例如,女性角色較吃重中,主要有喜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的羅瑟琳(Rosalind)及《埃及妖后》中的埃及法老克麗奧佩脫拉(Cleopatra)。前者, 羅瑟琳在全劇共有685句對白,算是芸芸莎劇中最多對白的女角色。不過,羅瑟琳在劇中,大部分時間都偽裝成男子,最後「皆大歡喜」的是,她嫁給心愛的奧蘭多(Orlando)。《埃及妖后》的結尾,克麗奧佩脫拉因愛郎安東尼死去而服毒殉情。從中可見,愛情是莎劇女角的命脈。具有野心的女性,如馬克白夫人(《馬克白》)、《李爾王》中兩位背叛父王的公主,在莎翁筆下,都是逃不過慘淡收場。莎士比亞劇本中的女性角色, 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一樣受着劇作家當時置身的社會約束和限制。


莎士比亞生於女王伊利沙伯一世盛世,正值英國文藝復興的巔峰時期。當時,掌握最高權力的君主是女性,社會內大小事務,仍然由男性主導。除了貴族女性可以享有在家中接受教育,平民女子則無上學機會。女子的終身事業是嫁人、持家。女性的合法結婚年齡是12歲,女性還須帶着錢、貨物等「嫁妝」出嫁。當時的基督教領袖諾克斯(John Knox),甚至說:「完美的女人,是創造出來服侍及服從男人的。」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最受歡迎莎翁劇目之一。(Getty Images)

莎翁時代 男子塗白臉演女角

「事業之初,莎士比亞不懂得女性。」美國人帕克(Tina Packer)說。她本身是演員,對莎劇有專門研究。她形容, 莎翁執筆之初對女性認識不深,直至他執筆三年後寫下《羅密歐與茱麗葉》、《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才開始對女性的描寫有顯著不同。帕克估計,莎士比亞可能是長大了,或者是墜入了愛河,令他對女性有更深入的了解。至少大家看着茱麗葉,都會感受到她的勇氣不下於羅密歐。莎劇中的女角開始變得更有血有肉,呈現思想與智慧。仔細研讀莎劇,可以看得出莎翁本身對女性看法的變遷。

不過,劇本歸劇本。劇本上演,仍然受制於社會現場。在莎翁時期,就算是女性角色,都是由塗上白臉紅唇的年輕男子來演繹。女性踏上台板演出寫給女性的角色,已經是莎翁死後的事。1660年代開始、即莎翁逝世約40多年後,女性才首次粉墨登場演莎劇, 自己擔演女性角色;甚至也會反串扮演一些莎劇中的男角:如羅密歐、哈姆雷特、李爾王及《威尼斯商人》的吝嗇商人夏洛克。

英國女導演菲莉達萊(路透社)

全女班演《凱撒大帝》 刺客君王不再是男兒身

400年後,莎翁劇作女性角色的演繹變化極大,全球劇團大膽地將莎劇以現代方式呈現,甚至是顛覆傳統,作出挑戰, 例如用全女班演出一部莎劇內的全部角色。英國女導演菲莉達萊(Phyllida Lloyd)是本國的舞台劇大師,她也執導電影,包括《媽媽咪呀!》及《鐵娘子——戴卓爾夫人》。電影之外, 她也醉心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劇本。2012年,她選出莎劇最雄糾糾的劇本《凱撒大帝》, 挑戰傳統,用全女班演出。

眾所周知, 《凱撒大帝》是講述羅馬元老怕凱撒大帝獨掌大權,策動一場刺殺行動,最終由後者親信報仇殺死的悲劇。本劇聚焦在男性對權力的慾望、背叛與忠誠。劇中有對白的女性角色只有兩個, 然而劇本中「男人」一詞出現了54遍,是為莎劇之最。相反, 「女人」一詞卻只出現了4遍。菲莉達萊選這套劇, 正因它的性別元素簡單,兩性刻劃偏少,權鬥、猜忌才是重點。把全女班演員一律變成男子漢,令劇本更加鮮明突顯,挑戰更大。

Women may fall when there’s no strength in men. (男人既然這樣沒恆心,就不要怪女人朝三暮四。)
《羅密歐與茱麗葉》

此外, 菲莉達萊把這齣名劇發生的場景改編, 變成一個現代監獄中。現今女性享有自由、舒適的生活,大部分不再受暴力對待,要把古代血腥、獨裁的情景與現今連接,監獄是最好不過, 因為這個場景是與《凱撒大帝》人物置身的場地一樣,同樣隱藏着暴力、階級、權力。

《奧賽羅》劇照

莎劇女性轉型 貼近現今社會

在當時男尊女卑的16至17世紀,女性從未成為莎翁劇作的主角,君王、將領、殺人者也極少是女性。菲莉達萊以全女班領演《凱撒大帝》,讓女演員跳出飾演「某君情人」的框框,讓她們來擔當大帝、刺客、臣子和兵卒,演繹各種男角。這樣的莎劇安排更貼近男女越來越平等的現今社會,也讓這經典巨作不致停滯於昔日的價值框架中。

菲莉達萊版《凱撒大帝》於2012年尾至2013年初,首先在倫敦Donmar Warehouse上演,贏得響亮口碑後, 再移師美國紐約的St Ann's Warehouse演出。

在《凱撒大帝》劇中飾演刺客布魯塔斯(Brutus)的英國女演員沃爾特(Harriet Walter), 於2012年曾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形容女演員在莎劇中總被排擠在主角行列之外,她們受到的掣肘, 就好比女樂手不准演奏貝多芬一樣。這個說法, 打動了不少人心。

女性劇團Smoothfaced《泰特斯》宣傳照

能夠演出嗜血的布魯塔斯,對沃爾特來說很刺激。在她眼中,自己飾演什麼角色, 並不拘泥於性別;她寫道:「我主要在捕捉一個人的靈魂、智慧和心理,而不會根據他的性別來演繹。」

除了菲莉達萊的班底,其他全女班演出莎劇在英國及彼岸的北美也日漸流行起來。在英國, 專門演出莎劇的女性劇團Smoothfaced Gentlemen在2012年成立,該團至今演繹過的包括《羅密歐與茱麗葉》、《泰特斯》及《奧賽羅》。這劇團不靠黏假鬍子裝扮成男人;她們追求的是演活角色神髓,束起馬尾就演。戲劇意義在於反映時代真實,讓女性演員跳出伊利沙伯時期的劇本框架,是令莎劇能面對時代挑戰、歷久不衰的重要一環。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