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海底城」原是誤會 扎金索斯島「遺蹟」 僅微生物作怪

撰文:黃家欣
出版:更新:

在神秘的海底,竟出現恍似人類鋪設的道路,以及與雜亂石頭不同、特別整齊的石柱,被海藻包圍着。數年前有遊人到希臘扎金索斯島(Zakynthos)附近海域潛水,發現這個景象後,懷疑是沒入海底的古代文明遺蹟。不過近日有專家研究後,指出該「古蹟」由地殼斷層洩漏出的甲烷及海裏的微生物「創造」,屬天然現象,沉沒古城之說只是誤會。

早年有遊人到扎金索斯島對出海域潛水,在水深2至5米的海床,發現似是圓形石柱基座及石路的殘骸。(東英吉利大學)
在希臘海域曾出現疑似古城「建築」,原來為微生物活動造成。(Getty Images)

2013年,有遊人到了希臘扎金索斯島(Zakynthos)對出海域潛水,在水深2至5米的海床,發現似是圓形石柱基座及石路的殘骸。扎金索斯島位於希臘南部,而隔着地中海的對岸,便是古埃及城市希拉克萊奧(Heracleion)的所在地。該城又稱索尼斯(Thonis),曾是極度繁華富裕的海港,也是進入埃及的必經之地,不過在1200年前沉沒到地中海底,直至2000年,考古學家開始陸續找到石板、金幣和巨大雕像等,才證明該城曾經存在過。在這個背景下,大家對於希臘海域尋找到的疑似古蹟亦多了幾分聯想,以為是相關的文物,甚至是另一個沉沒古城。

沒陶器等人工製品 不似文物

不過,東英吉利大學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雅典大學 (University of Athens) 及希臘水底古文物組織近日發表研究,指該 「古蹟」的年期更久遠,實際是在500萬年前,經歷地質過程後形成的。希臘水底古文物組織進行水底考察,但沒有發現任何人類生存的迹象,如金幣及陶器等人工製品,因此懷疑是沉沒城市的可能。

科學家檢測過海底的地形,以及「古蹟」結構的碳、氧及鍶同位素的含量水平,再經顯微鏡及X光檢驗,嘗試找出它是如何及在何時形成。結果發現「古蹟」其實是由史前地殼斷層洩漏出的甲烷所致,建築則是微生物。

甲烷集中洩漏,白雲石會形成冬甩狀、如石柱基座。(東英吉利大學)

天然結構 微生物造出白雲石

甲烷為海床的微生物提供一個良好生活環境,微生物活動改變土壤的化學成分,形成一種名為白雲石的自然石屎,這個過程稱為「結石」。如果甲烷分散洩漏,微生物或細菌便造出較扁平形狀的白雲石,因此被懷疑是古代建築中,用於後花園鋪路的石板;如果甲烷集中洩漏,則會形成冬甩狀、如石柱基座的白雲石。

即使四周的沉積物沖走了,這些白雲石仍留在海床,於是這些酷似人類建築的白雲石,便遭潛水人士發現。白雲石通常不會在海底形成,但在微生物豐富的海床則是常見。

甲烷分散洩漏,微生物或細菌會形成較扁平形狀的白雲石,因此被懷疑是古代建築中,用於後花園鋪路的石板。(東英吉利大學)

北海亦有類似情況 淺水區罕見

領導研究的英國地球化學家、東英吉利大學環境科學教授安德魯斯(Julian Andrews)接受訪問時表示,這些情況在淺水地區甚為罕見,大部分類似的發現都是位於水深數百米、以至數千米的深水地方。事實上,北海也有類似的情形,會造出近似人類開採頁岩油時使用的水力壓裂效果。

安德魯斯指出,這些像石柱的白雲石,在海底排列成直線,更加似是建築物的支柱,加深了人們以為是人類建築的想法;然而,這都只是因為甲烷沿着古代斷層線洩漏出來。研究人員亦指,部分白雲石被海藻覆蓋,更難看到原本的面貌;部分天然的建築形狀甚為完美,也難怪有人誤會。

近年不少人因着「沉沒古城」的名氣來到扎金索斯島旅遊及潛水,安德魯斯認為最新的發現不會影響遊人的興致。「(白雲石)是美麗的東西,人們都喜歡看奇幻的結構……他們就像礁,為小魚棲身之所。」

微生物因甲烷而活躍起來,微生物的活動改變土壤的化學成分,形成一種名為白雲石的自然石屎。(東英吉利大學)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