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無牙老虎 G20機制存死穴

撰文:余偉邦
出版:更新:

中國希望借今次主辦G20峰會,推動G20成為全球治理的平台。雖然G20包羅了全球主要發達國和發展國,理論上是一個相當合適的平台,然而制度上的缺陷,也影響了這一大計的推行。

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國際社會的最大教訓是,當前世界經濟的聯繫遠較數十年前緊密,金融在其中佔據核心地位,因此,當某一國家或地區出現金融危機時,其他國家易受傳染。G20便是在這個背景下由各國央行與財長等決策官員組成的論壇,變身為國際領袖解決危機的國際實體。

G20標誌對發展國角色認同

G20成員涵蓋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兩陣營的各大經濟體,它在1999年成立時意在為各國財金官員提供對話平台,當時亞洲剛經歷金融風暴,國際社會意識到不能單靠西方主導的七大工業國(G7)來處理跨國經濟問題。2008年的金融海嘯徹底暴露G7在應對全球危機的局限與不足,G20峰會應運而生,標誌對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角色的承認。

2009年4月的倫敦峰會與9月的匹茲堡峰會,展現了G20作為救火隊的效率,各國領袖協調推出空前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又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地區發展銀行增撥彈藥,承諾改革金融監管機制,成功挽狂瀾於既倒,穩定金融市場,阻止全球重演大蕭條歷史。
然而,完成救火任務的G20,在推進全球經濟治理的改革道路上裹足不前。此外,在制度設計上,它亦有難以醫治的硬傷。G20仍是一個靠協商與共識運作的國際論壇,並非強制決策機制,這令其缺乏國際治理的認受性。

(路透社)

G20公報不具約束力

雖然G20峰會每年均出台公報,但並不具備約束力,成為「無牙老虎」。隨着轟烈的金融救亡行動告終,G20更有像G7般淪為「精英俱樂部」之虞。它在運作上缺乏透明度,向為公民社會團體非議。民粹思潮激起的反全球化浪潮,進一步動搖其地位。

任何關心全球共同發展的人,恐怕都無法否定國際合作。在缺乏替代方案的現實下,G20要處理的問題不是應否功成身退,而是如何迎難而上、迎刃而解。G20如今被定位為國際經濟合作的首要場合,理應履行推動國際經濟金融系統改革,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的重擔。

學者蘇巴基與皮克福德指出,G20一眾成員國必須負起應有的角色和責任,包括落實改變美國在IMF的投票權配額;G7應支援新興市場的改革倡議,與金磚五國(BRICS)共同努力提升G20的效率;至於中國亦應善用擔任G20東道主的機會,發揮領導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