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熔斷】俄沙油價大戰「推冧市」 OPEC或已無力出手干預

撰文:許懿安
出版:更新: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3月6日與俄羅斯就石油減產進行的談判破裂,沙特發動「減價戰」,導致油價暴跌。OPEC與俄羅斯未能就進一步每日減產150萬桶達成協議,沙特翌日發動「全面油價戰爭」。這令市場對於油價回穩的希望落空。然而即使OPEC出手,從它的「體質」以及以往歷史看來,亦未必能達到外界期望的效果。

我們在想要了解沙特掀起「減價戰」對油組有什麼影響前,先要明白油組是什麼。

創立於1960年9月14日的OPEC是政府間組織。它控制全球60%的石油出口,佔全球已知蘊藏量80%。這導致組織能對油價產生莫大影響力。

OPEC的宗旨是協調政策,維持國際油價穩定,確保成員國獲得穩定收入。它會通過開會決定增產、減產、維持不變等決定來影響市場預期及價格。

卡塔爾2019年1月退出油組後,OPEC餘下14個成員國,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利比亞、赤道畿內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加蓬及剛果。

據彭博社報道,沙特阿拉伯計擬下月增加石油產量,同時大幅調低向亞洲、歐洲及美國煉油廠出口的原油價格,幅度為20年來最大。圖為3月6日人們站在油組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總部門外。(AP)

OPEC影響力減弱

外界本來期待,OPEC與俄羅斯等非油組國家聯手減產,可以令油價在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中趨向穩定,然而OPEC並非每次「出手」都取得預期效果,主因俄羅斯及美國等非油組國家產量增加的影響。

回顧油組1973年10月宣布石油禁運前夕,它的市佔率高達50%。它舉行的會議都是市場注視的大事,然而禁運導致石價急升4倍,促使全球多國進行石油勘探。來到現在,油組的市佔率只得三分之一,力量已不足以導致全球衰退。

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Abdulaziz bin Salman Al Saud)是沙特能源部長,有份出席OPEC+的會議。圖為他3月5日抵達奧地利維也納石油輸出國組織總部出席會議是的情形。(AP)

沙特不欲挑大樑

OPEC曾在阿拉斯加及北海原油產量大增的情況下,發現組織難對市場持續產生影響,於是在1986年奮力增產,導致油價暴跌。2014年,隨着頁岩油技術提升,非OPEC國產量急增,令組織對油價影響力不斷下降。當時油組為保市場份額拒絕減產以提振油價,令價格進一步下挫。

油價對上一次見底是2016年,之後油組發在揮影響力時,總是包括非油組國家,而這個團體又以俄羅斯為首,形成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及盟友)。上次油價崩盤時,OPEC+尚能以減產取得效果,卻看着頁岩油產量創新高。

《華爾街日報》8日報道,俄羅斯不想再犯這個錯,以及莫斯科政府能較沙特以更低的油價來調整其預算。這不止意味着往後油價將會跌得更慘,更是意味油組將不再重要。組織只有幾個成員願意或能夠減產。尼日利亞、被制裁的伊朗、戰事不斷的利比亞以及經濟在崩潰的委內瑞拉都是徒具虛名的成員,而沙特阿拉伯須為此犧牲它很多收入去穩定油價,這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