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血汗蝦之三】跨國生產線淹埋悲劇 消費者請以鈔票投票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消費者選擇食物時通常關注食品安全,常說「黑心食品」,有沒有想過安全又有機的食品同樣可以是「黑心」?美聯社日前報導,泰國龍仔厝府有剝蝦工場被揭發剝削勞工,強迫員工朝三晚七工作,並支付極低酬勞,這些血汗蝦分銷世界各地,亦供應予不少大型超市,其中包括跨國大型超市沃爾瑪(Wal-Mart)及強調安全有機的品牌如美國全食(Whole Foods)等。

消費者選擇食物時通常關注食品安全,常說「黑心食品」,有沒有想過安全又有機的食品同樣可以是「黑心」?有沒有想過急凍蝦可能由十歲孩子以破損的雙手剝出?(Getty Images)
我們一直流淚但還是會一直剝蝦…我們不能休息。我認為食用我們如奴隸般剝的蝦也是有罪的。
剝蝦工場的工人
2012年,泰國布吉一所魚場被發現有緬甸勞工被剝削,當中涉及非法移民及童工。圖為童工於魚場內工作。(Getty Images)

工人:無法承受的累 食用者亦有罪

 

工場內的勞工每天工作16小時,受盡主管打罵,僅換取4美元日薪,衛生情況惡劣,甚至有人口販賣及童工出現。而這些不人道狀況均隱沒在龐大的供應鏈中,當消費者付費時,往往沒想過急凍蝦是由十歲孩子以破損的雙手剝出。

 

「有時當我們工作,眼淚會不由自主流下來,因為實在累得無法承受。」一名工人如此向美聯社道:「我們一直流淚但還是會一直剝蝦…我們不能休息。我認為食用我們如奴隸般剝的蝦也是有罪的。」

 

每磅蝦收入0.02美元 出口價為工人230倍


據美聯社報導個案,於血汗工場工作的夫婦每天剝得175磅蝦,能得酬勞4.6美元,即每磅僅得0.02美元。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字顯示,泰國於2011年以36億美元出口40萬噸蝦,每磅出口價足足是血汗工人收入的230倍。

良心消費 以鈔票「vote them out」

 

近年國際間常討論「良心消費」的概念,就是消費時除了考慮價錢及品質等,亦考慮貨品在生產線上各個程序都符合道德標準,關注的議題包括公平貿易、社區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動物權益等,並以手中的鈔票投票,購買符合道德訴求的產品。

 

香港公平貿易聯盟項目主任蘇燕平指,剝削勞工問題常見於跨國食品公司,為減省成本及讓利潤最大化而壓低勞工的報酬,而勞工由於缺乏教育、技能及市場資訊,往往欠缺議價能力而被不斷剝削。

食物方面,除漁業以外,可可豆、蔗糖及大米種植等行業亦常見奴隸及童工問題。圖為女工於印度一所蔗場工作。(Getty Images)

現代奴隸常見 日常用品可見蹤影


這些血汗工場亦是現代奴隸的一種,其它模式包括強迫勞動、抵債勞動、人口販賣等。不少日常用品的生產線上亦常見奴隸的蹤影,如棉花、電子產品、鞋及成衣等。食物方面,除漁業以外,可可豆、蔗糖及大米種植等行業亦常見奴隸及童工問題。

強迫勞動是指「任何人在懲罰的威脅下非自願工作或提供服務」,足以形成強迫勞動的情況包括:身體或性暴力、限制行動自由、為抵債勞動、拒絕支薪、扣押護照及身份證明,及以向當局舉報威脅。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
跨國生產線非常龐大,由原材料到半製成品到分銷轉口到發售,當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可能已經環遊世界一周,而來源地往往只標明最後製造地點,消費者難以得知中間的生產線有否涉及剝削、童工等。(Getty Images)

跨國生產線龐大 食物標籤無法反映

 

縱使消費者購買貨品時留意食物來源地,杯葛爭議地區的製品,也未必有助解決問題。一來杯葛會令該地勞工頓失生計;二來跨國生產線非常龐大,由原材料到半製成品到分銷轉口到發售,當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可能已經環遊世界一周,而來源地往往只標明最後製造地點,消費者難以得知中間的生產線有否涉及剝削、童工等。

 

國際組織調查揭露生產線 增加透明度

 

現時不同國際機構及非牟利組織亦開始監察並揭露跨國消費品背後的生產過程,增加透明度,並鼓勵消費者施壓予品牌促他們改變做法,如樂施會的「品牌背後」計劃及「自由世界製造(Made In A Free World)」等,亦可供消費者了解更多正在使用的品牌。


另外,政府政策也可促品牌改善。美國勞工部(Department of Labour)設有產地目錄標示有奴隸及童工問題的產品來源地。於2010年,加州通過了加州供應鏈透明度議案(SB 657),要求該州的零售商及製造商於公佈資料,以證明他們有努力打擊除供應鏈內的奴隸及人口販賣問題,消費者亦可於公司官網查閱資料。

選擇國際認證 光顧有信譽店舖


蘇燕平指,要改善問題需要政府嚴正監管及消費者積極參與,杯葛剝削勞工的公司,讓企業看到市場的需要。面對複雜的國際供應鏈,消費者如不想購入血汗產品,應盡量找有信譽及相熟的店舖,並選擇經國際認證的貨品。

國際組織全球水產養殖聯盟標誌。(聯盟提供)

水產養殖認證 禁止外判小型蝦棚

 

現時,國際組織全球水產養殖聯盟(Global Aquacuture Alliance)亦為養殖場提供「最佳水產養殖認證(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s, BAP)」,審核內容包括環境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並要求在勞工工作環境、僱用條款、基本權利及勞工充權方面符合標準。該組織於月前宣佈,將禁止其認證工場外判蝦加工程序至小型蝦棚,成為首個把外判程序納入考核的水產養殖認證。

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標誌。(Getty Images)

另外,國際常用與漁業產品相關的認證亦包括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的可持續漁業認證及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 ASC)認證,然而兩者均以可持續發展為重心,勞工權益及合理待遇等亦非其審查重點。

 

公平貿易保障生產者合理回報

 

公平貿易認證亦是其中一種與勞工權益有關的認證,涵蓋不少產品,包括黃金、茶、咖啡、酒、米等,追溯原材料來源,務求令生產者在交易時得到合理回報,並訂下最低價格保障勞工,以避免剝削問題。

樂施會發起運動鼓勵大眾於社交媒體上發言,促朱古力品牌改善女性勞工待遇,促使雀巢同意公開更多女性於朱古力供應鏈上的待遇。(Getty Images)

消費者施壓 改變品牌做法

 

非政府組織與消費者對品牌施壓並提出道德訴求,可以形成力量,促使企業改變。例如2013年,國際時裝品牌H&M回應國際反奴隸組織(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的訴求,要求供應商停止採用來自有奴隸問題的烏兹別克的棉花,並突擊抽驗以進一步確保供應鏈不受污染。同年,樂施會發起運動鼓勵大眾於社交媒體上發言,促朱古力品牌改善女性勞工待遇,逾6萬人響應,促使瑪氏及雀巢同意公開更多女性於朱古力供應鏈上的待遇,並簽署聯合國女性婦女授權原則,及與業界合作正視性別議題。

2013年杯葛烏兹別克斯坦綿花一事上,多間成衣品牌亦響應,唯NIKE仍拒絕停用韓國一所涉用奴隸血汗綿花的工廠,爭持直至翌年才停用該工廠。(Getty Images)

企業未必響應 問題難根絕

 

然而並非所有行動都取得成功,例如於2013年杯葛烏兹別克棉花一事上,多間成衣品牌亦響應,唯NIKE仍拒絕停用韓國一所涉用奴隸血汗棉花的工廠,爭持直至翌年才停用該工廠。另外,雀巢在不同團體的壓力下,推出措施監管供應鏈,包括訂立供應商守則、加入供應商道德數據交換(SEDEX)、與公平勞工協會(Fair Labor Association)合作等,但11月公司內部調查後,仍揭發其海產供應鏈中有強迫勞動的情況出現。成本控制、政府執法、供應鏈複雜程度等令剝削問題難以杜絕。

 

延伸閱讀:

【舌尖上的血汗蝦之一】「奴隸」工廠剝削勞工 製品分銷全球

【舌尖上的血汗蝦之二】海產大國剝削嚴重 企業停用外判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