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過分追求一刻快感 高盛:或需反思資本主義運作模式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說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是當今全球資本主義甚至是金融霸權的象徵,相信不少人心裡都會認同,一些評論更抨擊,高盛這些大行正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元兇。正因為這樣,所以當近日高盛分析師發表報告,表示可能要就「資本主義運作模式的功效」(efficacy of capitalism)提出疑問時,即時吸引了不少媒體的目光,紛紛予以報道。莫非高盛也認為資本主義邏輯有問題?

資本主義失效之日即將降臨?(Getty Images)

彭博社本周發表報道,題為「高盛稱可能被迫根本性地質問到底資本主義如何運作」,指出環球投資界近期正熱烈探討一個話題:究竟現時美國企業的邊際利潤(profit margin,即每投1元可換來多少利潤),是否有可能維持在現時的高水平並繼續升下去,還是會一如有效市場假設般主張的,無可避免地降回到平均水平上呢?

 

其實美國企業邊際利潤變得不尋常地高,已有好一段時間。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的邊際利潤,已從09年的低位,上升至接近25年來的歷史高位,堪比1990年代末科網泡沬和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水平。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內以馬諾哈爾(Sumana Manohar)為首的分析員,在報告中就審視了各方對美國企業邊際利潤不斷上升的看法,其觀點簡單而言就是,要麼邊際利潤在數年內大幅下跌,要麼大家就需反思下資本主義是什麼。

圖中可看到25年來標指的邊際利潤升跌,可見現時水平非常接近歷史高位,相當於金融海嘯和科網泡沫爆煲前的水平。(Bloomberg)

問題的一大關鍵,在於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這個概念。均值回歸在金融市場上可用作解釋競爭行為,意指當一個行業有利潤時,就能吸引投資者投資直到市場飽和,亦等於回歸均值(mean)。換言之,邊際利潤在正常情況下理應會自然地回歸平均值和在平均線上下浮動,目前市場的高利潤理應能夠吸引大量投資者進入,並分薄利潤,反之亦然。

 

雖然高盛認為此可能性不大,但萬一邊際利潤真的持續上升而不是大幅回落到均值呢?高盛直言其含意令人不安。「若我們錯了,高邊際利潤趨勢未來數年果真持續上升(特別是當全球需求增長放緩下),那就有需要對資本主義的功效提出更大的質問了。」

 

事實上,高盛並非首次討論有關問題,只是這次終於把話說得白了。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大規模進行量寬政策,廉價資金充斥市場。資金到處流竄,變相鼓勵企業進行經典兩步曲:增加併購及回購股份,就是這兩步曲已推進至尾聲,令高盛認為高邊際利潤的現象無以為繼。

 

芝士蛋糕專門店於本世紀初曾在香港掀起熱潮,但隨著市場飽和令利潤下降,專門店數目亦隨之而逝,此乃均值回歸的最佳寫照。(Getty Images)

環球市場幾年前開始出現一波又一波的併購潮,其結果是提升部分行業的集中程度,競爭隨着企業數量減少而下降,入場門檻上升。大型併購近年不缺例子,包括由股神巴菲特持有的食品王國亨氏(Heinz)與同業卡夫(Kraft Foods)合併以及大藥廠輝瑞(Pfizer)與知名肉毒桿菌生產商Allergan合併,成為全球最大藥廠。競爭減少,邊際利潤或賺錢能力上升是必然的事。

 

不過,隨着併購機會慢慢減少,企業管理層為了向股東有所交代,就會進行第二步曲:回購股份。

 

回購股份只能氹股東開心,但卻沒有資金投資到實質的項目,例如是加人工及創新研究等等。最佳的例子是蘋果公司,蘋果坐擁巨額現金但卻無法為資金尋找出路。華爾街著名激進投資者兼蘋果股東伊坎(Carl Icahn),就曾多次要求蘋果回購股份。蘋果自2012年8月宣布回購計劃後,股價曾最多升四成,惟升幅最近已全數蒸發。所以,回購股份所造成的賺錢能力上升只是虛象,只能為股東創造一時快感,而不是堅實持續的盈利增長。

 

馬諾哈爾指出,一般而言,企業邊際利潤的擴張,主要關乎四大趨勢,分別是強勁的原材料價格、新興市場的套利成本(意指企業可在新興市場以較低成本生產)、新興市場的需求增長,以及新科技的誕生降低了生產成本,但目前很多企業主要卻是靠借錢舉債去搞合併又或回購股份,從而令邊際利潤持續增加,而不是透過企業內部投資去推動;更諷刺的是,市場似乎還在變相嘉許鼓勵這些企業。高盛提出的問題就是:這樣得來的邊際利潤,難道會繼續愈升愈高嗎?

 

高盛剖析了對企業邊際利潤終將下跌持支持和反對的兩邊觀點。簡言之,支持者認為企業的持續整固、成本下降、以及控制成本方法得宜,是邊際利潤不斷上升的關鍵,但高盛的分析認為,在現時環球經濟需求疲弱和產能過剩下,邊際利潤如無意外即將下跌。事實上,資本主義信奉者認為最有效率的是市場,過去多次的歷史亦證明,邊際利潤最終將回落到歷史平均水平。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