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事回顧】2016年 掀動世人情緒的12個月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最須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在2016年,不少人都戳破了恐懼。英國人即使前途未卜,仍執意離開歐盟;美國人也不怕狂人執政,選了一個特朗普。人類要是理性動物,英、美民眾應該選擇穩妥:留在歐盟和希拉里。為什麼會一無所懼,令世人都跌破眼鏡?

恐懼與焦慮

令人勇於戳破恐懼的,或許是焦慮。例如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形容,美國人對於經濟問題、新移民等都相當焦慮,所以選擇了「急就章」的解決之道:將特朗普推上台,期望快刀斬亂麻能夠開出一條新路。同樣道理,英國人何嘗不是感到焦慮?留在歐盟,國家愈來愈失去話事權,而且經濟上亦是唇寒齒亡。既然如此,何不戳破恐懼,撇清關係?

在2016年,我們或許發現社會對政治的取態,關鍵未必只在左與右。例如有人說,美國民主黨如果改由左翼桑德斯或沃倫上陣,也大有可能擊敗特朗普。比起左與右,更影響販夫走卒取態的可能是焦慮、恐懼等情緒。

不信任與憧憬

不論是回首八月巴西,還是十二月韓國,我們看到的情緒還有另一種:不信任。奧運預備得不好,寨卡疫情亦見擴散,不論羅塞夫是否真的操縱了國家預算,巴西人對她就是失了信任;朴槿惠有個閨密崔順實,而且與邪教牽上關係,不論是否真的干政、貪污,韓國人對她也是不再信任。在政敵的推波助瀾之下,兩個人都別無去路,只能黯然下台。

政治有時黯然失色,有時卻叫人充滿憧憬。受緬甸軍政府打壓多年的昂山素姬,雖然沒法成為總統,但在今年以「自己的方式」成為國家顧問,掌管一切。睽違半世紀,古巴與美國終於重新建交,前領導人卡斯特羅逝世,象徵一個歷史時代的結束。值得一提的是,新一頁要翻開了,但緬甸的羅興亞人會否得到善待,古巴的社會主義又能否走出未來,還是屬於未知之數。

麻木以外的情緒

2016年另一個未答的問題是敘利亞。過去一年,布魯塞爾和尼斯先後遇襲,聯軍後來發動反擊,雖然將ISIS趕上末路,但敘利亞城市阿勒頗卻慘遭炮擊,賠上多少無辜性命。當地亂局已經五年之久,國際社會是否開始看得麻木,甚至對於人命傷亡也不再動容?2017年,在恐懼、焦慮、不信任和憧憬之外,我們還應該有更多的情緒。

按此返回2016國際新聞回顧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