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緬甸政變百日:無數示威衝突過後 國家前路如何走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緬甸政變發生百日,整個國家幾乎變得面目全非。逾三個月以來,緬甸經歷了無數的示威和衝突,從東盟到聯合國都循外交途徑努力斡旋,但5,400萬人的前路仍然未明。到底緬甸是怎樣走到如此局面?未來有什麼難關?

2月1日,緬甸軍方扣押國務資政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總統溫敏(Win Myint)和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的其他成員,掀開政變序幕。軍方後來宣布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並指權力已經移交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承諾將重新舉行選舉

軍方聲稱大選出現舞弊,因此有必要作出行動。但連月來有無數示威者抗議軍事政變,成為番紅花革命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示威很快演變成為公民抗命運動,舉辦罷工行動,抵制軍方相關的企業。根據援助政治犯協會指,截至5月9日,逾700人於示威衝突喪生,3,800人被捕、被起訴或被判刑。

圖為2021年2月8日,緬甸仰光有示威者手持印有昂山素姬肖像的橫額抗議。(美聯社)

緬甸原政府委任的外交官員公開反對政變,其中駐聯合國代表覺莫敦(Kyaw Moe Tun)因此被撤職。全民聯的原議員則組成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並於4月成立名為全國團結政府的平行內閣。軍方擺出強硬態度,將全國團結政府和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列為恐怖組織。有少數民族武裝組織都加入原政府,對抗軍方。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姬近年雖然因為羅興亞問題而遭到批評,但仍然得到大部份緬甸人支持。現年75歲的昂山素姬面臨六宗案件,包括被控違反《國家機密法》。

延伸閱讀緬甸民地武・一|政變、緬族與羅興亞:若開軍新勢力如何搞局?

圖為2021年4月24日,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於雅加達發表聲明。(美聯社)

國際社會持續對緬甸局勢表達關注。東盟輪值主席國汶萊於發生政變當日已經發表聲明,促請對話和和解,回歸正常。印尼和泰國曾於政變後數週與緬甸軍方會面;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嚴厲的語調呼籲穩定。東盟領導人4月24日於雅加達開會,成功使敏昂萊首肯不反對東盟代表團訪緬化解危機

作為緬甸軍方重要的盟友,中國未有譴責政變,但表明希望緬甸局勢穩定,並有民主過渡。不過有緬甸示威者質疑北京支持政變,因此出現反華情緒,放火燒毀當地的中資工廠。至於西方國家則紛紛譴責政變。美國、歐盟和英國等西方國家就政變制裁軍方相關的個人和企業

百日過去,軍方似乎已經穩握大權。軍方承諾緊急狀態結束後,將重新舉行民主選舉,移交政權給新當選的政黨,但不少人都質疑軍方會否信守承諾。回看歷史,1990年,軍方無視全民盟的選舉勝利,展開廿年的軍政府統治。只是,正如歷史學家Thant Myint-U所言,今日的緬甸跟1988年和2007年都已經截然不同,「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目前沒有人能夠斷言緬甸未來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