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結束對華30年來貿易順差 中國減少依賴韓國製造之故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韓國7月份貿易收支,出現連續四個月的逆差。所謂逆差是出口少於進口貨品,這對持續依賴出口的韓國經濟構成不利影響。這除了是因為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混亂、俄烏戰爭外,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發生變化也是原因之一。

韓國7月貿易收支的赤字幅度是4月至6月的兩倍,1月至7月累計赤字為150.25億美元,創66年來最高。其中對華貿易收支連續3個月出現赤字,成為了焦點。

韓國對華貿易自兩國建交翌年後的1993年起,每年都保持順差,雙方的貿易額亦每年上升。韓國對華出口主要是中間產品,半導體佔了最大宗,韓國製造的半導體有六成都是由中國和香港購買。

圖為2020年10月,韓國首爾的三星總部大廈。(Getty)

直至近年,韓國製產品在中國市場大受歡迎,三星手機一度佔中國市場的20%以上、汽車佔有比率達7%以上。但近年內,韓國主要出口產品在中國佔有率不斷下降,至2021年底,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份額已不足1%,現代及起亞汽車在中國市場佔有排名也被擠出前十。

會發生如此變化,並非韓國企業未有積極擴展市場,而是中國同類產品競爭力愈來愈大,性價比超越韓國製造。同時中國企業技術能力正在提高,對中間材料的需求正在減少。有評論認為,摒除存儲半導體,在其他半導體的設計、委托生產方面,中國已經超越了韓國。

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原材料依賴正在提高,2019年7月韓日出現磨擦,日本限制出口韓國半導體生產關鍵材料,至使韓國廠商轉向中國進口,加刻貿易逆差。

韓國《東亞日報》指出,貿易赤字是對維持了近30年的韓國出口體制、經濟整體收益結構出現問題的信號。韓國不能期待在國際油價、原材料價格下降,貿易收支得到改善後情況就會得到改善,

政府及企業應制定中長期戰略,改變以中國中心的韓國經濟進出口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