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朝互不讓步 古巴導彈危機翻版? 未來兩大日子令危機再升溫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美朝近日關係緊張,兩國語調強硬、針鋒相對,令人憂慮朝鮮核危機愈漸逼近,情況猶如半世紀前的「古巴導彈危機」,一場核戰似乎如箭在弦。

美朝關係惡化,一場核戰似乎逼近眉睫。(路透社/美聯社)

1962年,美國時任總統甘迺迪、前蘇聯代表及古巴領袖卡斯特羅亦曾面臨類似危機,令一場核戰逼近眉睫。當時世界正處於冷戰時期,資本主義的美國與共產主義的蘇聯不斷角力,雙方以核彈頭對準對方國土,而蘇聯更於古巴部署飛彈,令關係異常緊張,任何一個小火花都足以引爆核戰。危機持續13日,最終兩國懸崖勒馬,各自讓步。

1962年,蘇聯於古巴部署飛彈。圖為古巴領袖卡斯特羅。(Getty Images)

也許歷史不斷重演,今日美朝關係惡化,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學者Robert Litwak形容朝鮮局勢是「慢版古巴導彈危機」。三月以來,朝鮮動作頻頻,但朝鮮向來以邊緣策略(Brinkmanship)處理國際關係,即逼使情況不斷推向危險邊緣,直至取得想要的結果,已司空見慣。令人在意的是,近日美國的表現亦似乎以同一策略為綱,令局勢惡化。

【專頁:美朝開戰邊緣】

朝鮮動作多多隨時核試恐擦槍走火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直言要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檢點啲。」(Behave.),早前又表示要派出航母戰鬥群卡爾文森號逼近朝鮮半島,美國諸位高官已多次強調「策略性忍耐已經結束」。對此,朝鮮官員韓成烈指核戰已經一觸即發,並聲稱會每周、每月發射導彈,並指若美國採取軍事行動,會帶來「全面戰爭」,加上日前試射導彈,雖以失敗告終,但雙方局勢已達劍拔弩張。

延伸閱讀:【朝鮮局勢】美國副總統抵達韓國前 金正恩發射導彈 惟失敗告終

朝鮮副外長韓成烈表示,如美軍採取軍事行動,將會帶來「全面戰爭」。(路透社)

▌ 核威脅真確 逼使美國行動

朝鮮的核威脅愈來愈真確鮮明,除了洲際導彈外,朝鮮更強調可快速發射的短程導彈,只需數分鐘的準備時間,可避過美國發現後先發制人阻止。是次朝鮮試射導彈失敗,亦令人關注。

朝鮮在發射導彈方面向來成功,然而今次發射未知型號卻失敗,令人擔憂這是一枚舞水端(Musudan)中程彈道導彈,對美國的威脅更加巨大。不過,舞水端導彈去年失敗率達88%,朝鮮在2016年4月至10月間,共8次試射舞水端導彈,僅得一次成功。最後一次是在10月20日第一次美國總統辯論的日子,有報道指金正恩已下令調查失敗率高企原因,至今再未有試射舞水端。而朝鮮近年亦於發展小型核彈頭上有穩定發展,此亦造成美國的威脅。

延伸閱讀:轟敘國後卡爾文森號駛近 朝鮮4月節慶多難示弱 會否擦槍走火?

美軍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三月參加了美韓聯合軍演,後來去了新加坡訪問及補給。(路透社)

特朗普現時的舉措,不但會令朝鮮局勢緊張,更會挑動中國神經,令中國有機會進駐朝鮮羅先特別區,並令當地海港變為軍事港。情況發展至此,將會令美國本土歸入中國導彈射程中。因此美國是次的行動可謂牽一髮動全身。

▌ 古巴危機甘迺迪力免空襲

當年古巴危機,華盛頓內部傾向以空襲回應前蘇聯係威脅,但時任總統甘迺迪始終反對,轉同蘇聯尋求和解,對此甘迺迪的說法是:「我不希望把赫魯曉夫逼往牆角,令他無路可逃。」今日美國縱使估算自己有更強硬的空間,亦應留下一線,避免刺激到年輕而不安的金正恩,逼得他要以展示硬實力來保障國家的生存空間,亦避免亞洲局勢再升溫。

在剛過了太陽節的周末,朝鮮試射了導彈但失敗,未來國際間都將焦點放在朝鮮有可能核試這件事上。與以往不同,美國方面已明言一旦朝鮮核試都會發動攻擊,而朝鮮亦表明會以核武還擊。下周二(25日)是朝鮮人民軍創建85周年的大日子,金正恩有可能在這日子彰顯國力,再次試射導彈甚至核試。而下月9日韓國總統大選,也是金正恩給下任總統來個下馬威的好日子。

最終(由左至右)蘇聯大使Anatoly F. Dobrynin、蘇聯外交部長Andrei Gromyko與甘迺迪可坐下來商議,解決危機。(Getty Images)

▌ 或已放棄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

早前特朗普與習近平會面,談及朝鮮局勢,特朗普表示:「聽了10分鐘,我發現這亦不容易。不是你想的那樣。」這顯示特朗普對朝鮮問題並不熟識,亦或誤估中國於控制朝鮮方面的能力。特朗普的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向傳媒表示,美國是時候「除軍事行動以外,採取行動,避免最壞的結果。」由此可見,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或已不在選項之列。

現時美國積極尋求中國的合作,並指習近平已同意對朝經濟上施壓。參考古巴危機,金正恩亦很大可能正考慮一場核談判。但觀乎2003年的利比亞,以放棄核計劃換取西方的經濟融合,然而西方並未有帶來經濟增長,反帶來了阿拉伯之春,令當地領袖卡扎菲(Muammar el-Qaddafi)被拖下台死於槍下。金正恩看在眼裏,恐怕不會跌入相同的陷阱,未來兩國可以什麼方式讓步,將成局勢關鍵。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