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自家書榜 演算法尋最抵賣家 亞馬遜改動出版商叫苦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以網上書店起家的亞馬遜,於出版界而言影響舉足輕重,然而近日亞馬遜於其書本銷售版面上有連番改動,令出版商叫苦。

亞馬遜推出自家書榜,找出讀者真正有用Kindle閱讀的書籍。(網上圖片)

紐約時報的暢銷榜向來是讀者界公認的權威,然而事實上,有不少書籍被讀者購入後,卻從來不會閱讀,只會一直閒置於書架之上成為「裝飾品」。近日亞馬遜推出自家每周熱門書榜,從閱讀器Kindle及有聲書Audible上獲取資料,找出讀者真正在閱讀的書。

▌ 有助小書增曝光率

紐約時報暢銷榜有助為書本促銷,出版商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的資深編輯Liz Stein表示:「成為紐約時報暢銷作品是一種榮譽,而業界人士及書商都會重視。我相信顧客下決定時亦會考慮這些書籍的表現及受歡迎程度。」而今次亞馬遜的書榜亦有可能有助部分書種增加曝光率,一些紐約時報鮮會考慮的小書亦有機會上榜,令它們的銷量有機會超越暢銷作家。

封面上一個小小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標誌,令書本生輝不少。(維基百科)

出版顧問Rob Eagar認為:「今時今日,顧客多在他們的手機、平板電腦及電腦購物。網購書本時,他們只能見到小小的封面及幾句介紹,在用戶短暫的瀏覽中,沒多少空間與顧客交流。如果所用語句及圖片不夠簡明,顧客或會看不到這是一本暢銷書。」

演算法方便買家 出版商隨時無錢落袋

據最新數據估計,網購已佔整體書本銷量的69%,超越實體書店的銷量。亞馬遜作為網購書籍的龍頭之一,其新功能和演算法足以大大影響出版商的生意。近日亞馬遜推出「購物格」功能,令第三方賣家受惠,然而出版商卻可能最終「無錢落袋」。

亞馬遜推出的購物格功能,自動以演算法格價,並定為消費者默認賣家。(網上截圖)

現時當用戶進入亞馬遜選購書籍,在頁面右方會出現一個新功能「購物格」,自動為用戶選出最廉宜且有信用的賣家,讓用戶可「一鍵購入」。然而這些賣家的書本來源以正常途徑購自出版商,令出版商利益受損,而且或需因而改變商業策略。

「購物格」以演算法運作,計算出提供最低價錢、使用升級會員服務、評價良好、存貨充足的賣家,而且賣家的貨品只能是新貨而非二手貨。因此只需書籍簇新、售價廉宜,就有可能成為購物格默認賣家。

▌ 出版商分紅六成 從中再付作者分成

以往用戶在亞馬遜購買書籍時,是直接向亞馬遜付費,而亞馬遜亦會以正式途徑向出版商或發行商入貨,令出版商確保能獲取收入。一般而言,消費者每購入一本書,售價中有四成落入亞馬遜手中,出版商會獲得另外六成,然後出版商再從中抽取部分支付予作者作為版稅。然而在升級會員「購物格」服務下,書本的來源可能來自第三方賣家。消費者每買一本,有15%會歸亞馬遜,其他則歸第三方賣方所有。

85%受訪青年有用智能電話閱讀,圖為電子閱讀器。(網上圖片)

▌ 第三方賣方書源難料 出版商或無獲利

兩個方法亞馬遜都能獲利,然而當消費者向第三方購入書籍卻未必從出版商入貨,亦無從知曉這些書籍的來源,令出版商有機會「無錢落袋」,而作者就更難以取得進帳。美國媒體Vox引述大型出版商的消息人士指,這些售價廉宜的書籍,或許來自出版商派送的免費宣傳本,出版商會向評論員及博客送出這些書籍,然而上面不會有「非賣品」等標示,令有人可把書當新品出售;另外亦有可能第三方從書倉買來輕微瑕疵品,並當新品出售。

另外,由於出版商存倉成本甚高,出版社亦有可能以極低價大批賣出舊書,為求散貨,而第三方賣家亦有可能買入這些書籍,轉售圖利。在這些情況下,作者一般已無法從中抽版稅。

▌ 默認賣家 顧客難找其他書源

作為顧客,似乎可方便地買得價廉質優的書籍,然而其實亦會因而受害。在新演算法下,雖然多數有存貨的賣家排名會較高,但不少情況下他們的存貨依然比出版商少,換言之當第三方賣方售罄書籍時,用戶本可向出版商購買,但在新版面下,用戶極難找到其他賣家。

讓我們玩個「尋寶遊戲」,在亞馬遜的頁面中,如何可以找到所有賣家的選項?(按小圖看答案)

一打開售書頁面,版面右方即可見到「購物格」功能,但如何找到其他賣家?(網上截圖)

▌ 出版商作者唇亡齒寒

另外,當出版商較難從亞馬遜賺錢,收入減少,它們亦會較避免出版風險大、不易熱賣的書籍。然而在不少獲獎作品都不是熱銷保證,英國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獲提名的書籍,平均銷售量都僅約3000本。除此之外,隨着收入減少,作者亦較難以寫作為生。

在網購盛行的世代,不少獨立或小眾出版商都相當依仗亞馬遜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更容易受影響。以美國學術出版社McFarland為例,有近七成零售額來自亞馬遜,佔整體生意的15%。

多年來,亞馬遜一直嘗試為用戶拉低書本價錢,而這種「價低者得」的賣書方式,或令讀者群的文化有所改變。當讀者認為「書就應是便宜的」,會令未來出版業愈來愈難做,而作者亦愈來愈較難以寫作為生,到頭來只會令愈來愈少優質作品面世。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