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論壇|美前高官:習拜會反映中美仍需互相合作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創始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說,去年11月在三藩市舉行的習拜會反映了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都很清楚,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將根本性地成為競爭對手(fundamentally rival horses),但仍有必要為彼此找到合作方式。

艾利森星期五(1月19日)在瑞士達沃斯(Davos)出席世界經濟論壇(WEF)時說,顯然中美關係存在一些分歧,但拜登和習近平不會讓誤解拖到他們不願看到的地步。正如他們在會談後所說,如果有什麼問題,其中一方都能直接拿起電話,「這很了不起,這是成年人在特定問題上應該去做的」。

艾利森說,儘管不清楚習拜會具體說了什麼,但那之後在台灣總統選舉、南海局勢、中美軍方對話以及芬太尼和供應鏈等問題的一些特定事項上取得了具體進展。

習拜會後,中美高層在防務、安全和經濟領域展開密集對話。兩國國防官員今年1月在五角大樓舉行四年來首次面對面會談。

台灣選舉前夕,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訪美並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會晤,呼籲中美相向而行。

台灣選舉結果1月13日出爐後,拜登當晚發言強調,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過,美國國務院當天發布新聞稿祝賀賴清德勝出,被中國外交部批評「嚴重違背對台非官方關係的政治承諾」,並提出嚴正交涉。

習拜會:2023年11月15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拜登為其舉辦的宴會後,兩人在費羅麗莊園散步交談。(Reuters)

曾提出「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擔憂中美將陷入戰爭險境的艾利森表示,他對2024年持樂觀態度,中美不會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和台海不會有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都有99%。但他認為,在那之後的情況將會更複雜。

出席同場論壇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中國部主任、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普拉薩德(Eswar Prasad)則認為,雖然中美在地緣政治關係上無法轉為正向發展,但由於經濟關係得到足夠重視,讓兩國關係在整體上保持平衡。

普拉薩德指出,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將中國視為非常重要的市場,渴望保持積極關係;但現在情況變了,他們期望中國開放市場、允許其以自由公平方式競爭的承諾,並沒有實現。

普拉薩德說,「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中國不僅沒有兌現承諾,還給那些試圖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製造了一個更有敵意的經營環境,「有一種幻滅的感覺」。

印尼前財長查迪布(Muhammad Chatib Basri)在同個場合為東盟發聲。他說,「我們沒有在中美之間選邊的奢侈」,東盟了解地區的一些敏感問題,包括南海和中國政策的擴張性,但站在中美任何一邊都可能產生某種意涵,而華盛頓對這一點似乎比較難理解。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