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寧兒尋找音樂空間 追求Live舞台:去不同場地培育觀眾

撰文:袁曉君
出版:更新:
岑寧兒從幕後走到幕前,自言心態上還需要調適中;如果覺得時機成熟會再做一張新專輯。

從幕後和音走到幕前唱歌的岑寧兒(Yoyo),已經出過多張專輯,也曾為多位藝人提供歌曲,甚至登上台灣《金曲獎》的舞台。談到從和音到歌手的轉變,Yoyo並不是一開始就放下和音,而是逐漸改變,「當我第一張唱片推出的時候,就將和音的工作減低,慢慢轉變的。」不過心態也有很大的轉變,「可能是因為舞台的位置不同,站在前面唱歌,和站在後面唱歌,完全不同。歌手要承擔的東西比較多,不單單是聲音的表演,還要將自己介紹給人認識。而唱和音就是純粹聲音的表演,所以現在還在調息中。」

Yoyo覺得台灣的Live House是以音樂性主導,從中培育觀眾群,一路一路成長。

作為歌手,Yoyo需要參與很多唱歌以外的相關工作,而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雖然心態上有所不同,但當中也有 Yoyo不習慣的事,沒想到是穿高跟鞋,「這件事比唱歌更難,入圍金曲獎新人當然很開心,但是走紅地氈真的很困難,穿高跟鞋真的很辛苦。」

曾經有人說過「廣東歌已死」,作為香港的歌手,Yoyo完全部同意這句話,語言和曲風不是一個判斷因素,流行樂壇是反映著一個時代,「每一個年代的流行樂壇都是反映年代的追求。如果說廣東歌愈來愈少,是不是我們是在看廣東話的市場呢?香港還有很多人在做廣東歌,很多人很努力在做。香港也有很多好的樂隊,例如觸執毛在唱英文歌,也是香港樂隊,旋律和歌詞,以致語言的選擇,不會因為它不是廣東歌,就不是香港樂壇的一份子。我希望能見到百花齊放。」同樣,她自己的大碟當中,也是有3種語言,這就是香港的特色。

早前將工作重心放在台灣的Yoyo,創作理念和表演都在台灣,兩地的表演方式和場地上非常不同,主要是台灣有很多不同大小的LIVE HOUSE,「在裡面表演都非常音樂性主導,不會有太多視覺上的刺激。不同的音樂樂隊可以去不同大小的表演場地去培育觀眾群,從50人到400人,一路一路成長上去。」

香港是需要物理的空間,也需要創作、想像和思考的空間。(網上截圖)

作為一個表演者,最重要就是有一個空間能表現自己,也能從中獲得評價以及溝通,只是能給香港獨立音樂人表演的地方,已經愈來愈少,空間變得稀有物。Yoyo覺得除了實際的物理空間外,人們還需要「虛擬」的空間,「創作、想像和思考的空間,都很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