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技術追上荷里活 21世紀VR成風 拍科幻片不是夢? 

撰文:戴嘉達
出版:更新:

「200年後再一起,應該不怕旁人不服氣」,這句歌詞唱出了戀人求愛的決心,聽起來動人,但在情歌背後我卻想到些古靈精怪的問題,例如:200年後的世界是怎樣?人類還身處地球,抑或已經移民火星?除了人類之外,會有人形機械人嗎?他們具備人類的普遍性——「人性」,如歌詞所說的不嫉妒人嗎?
退一步想,有辦法穿梭到200年後嗎?沒錯,這都不是一般人會問的,而通統是科幻電影的題材,但這些題材彷彿是外國人的專利,絕少為我們港產片探討到的問題,為何香港沒有科幻片?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攝影:黃國立、符祥定

《星際鈍胎》這一幕擺明向瑪麗蓮夢露致敬,吹起條裙更連累後面連環撞車,足足撞了成分鐘。

《星際鈍胎》導演章國明 「科幻片的內容最重要」

20多年前香港有套《星際鈍胎》,縱使它算不上成功,亦不能說能代表港產科幻片,但用上最先進科技來拍攝,總算是個重要的里程碑。

《星際鈍胎》導演章國明是新浪潮導演代表之一,今年已經64歲,他曾經憑《邊緣人》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從台灣凱旋而歸加入邵氏後,首部作品挾着「星戰熱」,試圖殺出港式科幻片新血路,「其實條數計得好好,當時香港都無這樣的戲,很少這類特技片,還有,那個年代好流行笑片,於是乎想試下,最後把兩個元素放在一起。當我覺得自己是天下無敵時,為何不可以拍呢?」

《星球大戰》系列被視為荷里活科幻電影的經典。
抄不要緊,做得好睇就得。很多東西都是抄了再develop,有自己個特色,最緊要都是好不好看。
導演章國明
《星際鈍胎》導演章國明

一種「失傳」的技術 - Front Projection

現在很多電影都是使用綠幕背景的Chromy Key(色鍵技術),但當年仍未成熟質素很差,因黑白格的菲林很易移位,細微位一定睇得出破綻,所以Front Projection這種技巧就很流行,連1978年《超人》也大量使用。「當年的邵氏全港獨家引進了Front Projection,你看《星際鈍胎》入面其實用了好多。」曾經努力過,結果不如意,章國明用了一句總結,「因為自己的失敗是做了套無內容的戲,科幻片的內容才重要,現在我點講都是講這樣的東西。」

Front Projection進步之處在於它輕易做到大巨頭的畫面,方法是在強烈反光的物料投射出一個超大型背景,再把演員或微縮模型放在前景來拍攝。

香港CG特技不是比不上外國的

廿多年來沒有出現過好的科幻故事,甚或有人覺得連本土特技都技不如人。外國人做你不覺得假,香港人做你不會說它真,章國明以前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邊,亦相信現時不少人都是這樣想。曾為荷里活電影做過美術設計、現為爆谷傳媒創作總監的何家豪,卻抱持另一個說法。

做effect最慘係乜?做得靚無人讚你,做得醜,就一定遺臭萬年。而且,無人知道背後有多少困難,哪一個不想做靚它,其實技術個個都有,但有時真的做不到。
——爆谷傳媒創作總監何家豪
爆谷傳媒創作總監何家豪

製作與後期配合的問題

做後期製作的,不隨意批判他人作品,家豪解釋原因不單是顧慮到是同行,還有就是「做effect最慘係乜?做得靚無人讚你,做得醜,就一定遺臭萬年。而且,無人知道背後有多少困難,哪一個不想做靚它,其實技術個個都有,但有時真的做不到。」

他再向我解釋下去,指出不應將CG特技拆出來看,CG特技是後期的一塊,而後期又與製作本身環環相扣,簡言之,沒有好的製作,再好的後期也搭救不來。

《鬼域》是10年前的作品,片中製造了一個近乎完整的異度空間,可見不無出色的本地後期製作團隊。

有什麼做不到的地方呢?家豪舉出個人親身經歷,有一次他到片場跟拍,發現到拍攝現場的綠幕皺了,與攝影師指出這會出事,得到的回應卻是「我拍了多次一定得」,「當時我心諗,我褪過這麼多次一定唔得,但我沒有說出來,因為香港電影圈制度是非常之層壓式的。」製作與後期配合上的問題,其實都頗為值得關注。

即使沒有好的科幻電影,本土CG特技不乏代表作,「譬如說做《風雲2》那一間,雖然有人說電影似《戰狼300》,姑勿論風格,都做到個技術;另外,不久前的《救火英雄》都算好。早年彭氏兄弟的《鬼域》質素都好高。所以我覺得香港是OK,你睇每日的天氣報告,每日都key得好靚㗎。」

不是科幻片的《救火英雄》,CG特技的重點不只在於火,更重要的是煙,要用電腦重塑出形態不穩定的煙,過程一絲不苟。

VR Film,科幻片下一站?

在21世紀,電子遊戲的全球經濟產值已超越電影,最新VR技術未來大幅應用於遊戲並有望普及化,有電影業界人士提倡推出VR Film以作對應,不僅Google有Spotlight推出試驗性VR短片,連荷里活大導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旗下的製作公司,都煞有介事地設立專責部門研發VR Film,究竟它能否帶領電影走到新境界?

本地研發VR技術的IOIO Creative營運經理蕭逸朗認為,過往的電影要求導演在一個畫框內揀畫面給觀眾看,VR Film則是在一個全景空間挑選畫面,更易令觀眾在情感上代入。

始終VR技術只不過是個媒介,電影也是個媒介,兩者始終會有不同的受眾支持,關係就如報紙與雜誌一樣,既相同又有不同,都可以並存至今。
IOIO Creative營運經理蕭逸朗
IOIO Creative營運經理蕭逸朗

打破傳統的敍事模式

VR與遊戲的關係,看似比電影更要緊密,因在一個「電影本身最正的位令你有個empathy感覺,你睇完出來會好投入。而VR作為一種工具,它就正正是將觀眾『放入』一個虛擬360度空間,做到恍如親歷其境的感覺。」這是VR技術最和應到電影精髓的地方,而且還有機會打破傳統電影的敍事模式。

「我記得在早前辛丹斯電影節推出的一部VR電影,故事是你張開眼見到自己身處在一間房,房內有6個人,他們彼此之間有對答,你可以選擇走近聽哪一段,換言之,你無可能同時聽齊所有人講的說話,這令原本電影慣有直線敍事模式被打破,例如就算是《潛行凶間》,都是迪卡比奧講完對白,才到另一個接下去講,而在VR Film的世界未必是這樣。VR給予科幻片很大的發揮空間,環境渲染始終都是它的長處,2D看Iron Man飛,相比起用VR看一定有很大分別,而科幻片本身是一般人從未經歷過的事情,經歷一些從未經歷的事,那個感覺不同你行街,你會覺得正好多。」但做得到未必做得好,VR Film其實仍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Google Spotlight的《Help》龐然巨物不停向鏡頭追擊,簡直是一場逃生記。

VR與電影並存

從電影到VR Film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後者更講求精密的空間佈局,怎樣在空間內打燈已是挑戰,「傳統電影可以打個世界光,再在電腦後期製作上調校,那是平面構造,換轉立體場景就是兩回事,要令到如何將觀察注意力適當地擺在聚焦點,現時有轉型上的挑戰,也是業界探索的問題。」

新的發明衍生新的問題,這是從來都會有的,從盧米埃兄弟拍下首部電影《火車進站》,100多年來電影本身經歷大大小小演變,VR Film是個嶄新的變化及挑戰,有人或會斷言VR Film最終取代電影,蕭逸朗則不太同意,「始終VR技術只不過是個媒介,電影也是個媒介,兩者始終會有不同的受眾支持,關係就如報紙與雜誌一樣,既相同又有不同,都可以並存至今。」

《Star Wars 360°Virtual Reality》以動畫形式呈現,視角從細小搖控車出發,窺看白兵列陣儀式。
《Star Wars 360°VR Hunting of the Fallen》在不同固定視點360度觀賞絕地武士與黑武士決鬥,打斜看激光劍飛過是另一番體驗。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