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超】Big 6殺手占美華迪掛帥 李斯特城周末襲車路士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英超Big 6最怕誰?可能不是巴塞隆拿或者拜仁慕尼黑,而是李斯特城前鋒占美華迪。華迪是近4季英超對Big 6入球最多的球員,最近對熱刺、曼聯及利物浦皆有進賬。
李城周末又再硬撼Big 6,作客車路士,華迪會否又再成為「Big 6殺手」?雖然華迪過去兩戰因傷缺陣,但領隊佩爾有信心這名英格蘭國腳射手可以趕及復出,為李城披甲。

英超 車路士Vs李斯特城
1月13日(周六) 晚上11︰00開賽 樂視應用程式/Now621直播

上月對曼聯時,華迪(左)射破迪基亞(右)鎮守的大門。(視覺中國)
華迪(右)今季對熱刺亦有進帳。(視覺中國)

李斯特城近兩季成績回落,在中下游徘徊,占美華迪(Jamie Vardy)入球數量下降,鋒芒遠不如奪冠球季,但華迪只是對弱隊的入球下跌,但他在Big 6(曼城、曼聯、車路士、利物浦、熱刺及阿仙奴)身上取得的入球卻十分穩定。在15/16球季,李城神奇地贏得英超錦標,華迪創職業生涯巔峰,攻入24個英超入球,其中7球在Big 6身上取得。

華迪今季對Big 6入7球

16/17球季,奪冠後的李城「還原」,成績大跌,華迪的入球亦跌近半數的13球,但華迪對Big 6仍有6球進帳。今季華迪可說是非強隊不入,其入球分佈更有羅賓漢本色,他攻入9球,其中多達7球是射破Big 6的大門,其中去年底對利物浦在開波3分鐘射入開紀錄的入球,他今季兩戰紅軍入兩球。除了對利物浦的兩球,華迪在季初對阿仙奴梅開二度,加上對曼聯、熱刺及車路士各建一功。

在季初的比賽,華迪(右)對阿仙奴梅開二度。(視覺中國)

有統計數據指,自2014年8月起,華迪總共在英超22次攻破Big 6大門,對Big 6的入球量是同期球員之冠,可說是現今最強的「Big 6殺手」。華迪近4季41次聯賽對Big 6入22球,平均不用兩場就入一球。相比很多射手對弱旅常入球而對強隊啞火,華迪的入球分布完全相反,他在英超生涯入51球,其中43%的入球在Big 6身上攻入。

華迪踢法專剋強隊

雖然在周中剛滿31歲,但華迪的速度沒有明顯下滑,近兩季亦入過不少精彩的反擊入球。英國《天空體育》上月撰文稱,華迪對強隊入球多,與其踢法有關。現任李城領隊佩爾形容過華迪的風格,「他能夠把握對方防線間的漏洞解決對手,他的帶波推進很出色,走位又可以利用到後衛身後的空間,而且他入到波」。

占美華迪近4季英超入球統計

球季
英超總入球
英超對Big 6入球(佔比%)
17/18 9球 7球(78%)
16/17 13球 6球(46%)
15/16 24球 7球(29%)
14/15 5球 2球(40%)
總計 51球 22球(43%)

 

在Big 6之中,華迪(左二)對利物浦入球最多,近4季英超入了利物浦7球。(視覺中國)

占美華迪近4季英超對Big 6入球分佈

Big 6球隊
入球
曼城 3球
曼聯 3球
車路士 2球
利物浦 7球
熱刺 2球
阿仙奴 5球
總計 22球

 

在首循環的交鋒,華迪(右二)射入12碼,但李城最終輸1:2。(視覺中國)

面對Big 6時,李城可以擺出低位防守,大踢防守反擊;而Big 6往往自恃牌面實力強,會壓前防線,圍攻李城。在這種情況下,最利有華迪的發揮,他可以憑其巧妙的走位以及不俗的速度,突破Big 6壓前的防線,快速攻入對手禁區,製造攻門。華迪是一名擅長利用防線身後空位的射手,而面對高位壓迫的防線,最能夠發揮到華迪的所長。

Big 6後防多空位有利華迪發揮

在李城奪冠的15/16球季,所有英超球隊都輕視李城,下游份子也敢於對李城壓前,正中李城下懷,造就華迪入球大爆發。當李城封王後,在16/17球季起,各支中下游球隊嚴陣以待,往往對李城時收縮防線,壓縮華迪的活動空間,導致華迪近兩季對弱隊入球大減。不過,Big 6球隊甚少對李城死守,仍給予華迪很多反擊推進的空間,所以華迪對強隊的入球量穩定。

占美華迪兩年前對利物浦的精彩入球

李城領隊佩爾(左)表示,有華迪(右)有望對車路士復出。(視覺中國)

佩爾還讚華迪在場上鬥心十足,「他是個渴望每場都上陣的球員,他想在場上的每一分鐘,都保持住上好的狀態及快速的節奏。他是個優秀的球員,擁有正面的態度,他從不自私,對球隊整體也有正面影響。我覺得很幸運,我們球隊擁有華迪。」

兩員李城舊將倒戈

受鼠蹊傷患困擾,華迪近兩場比賽缺陣,在2018年尚未踢過比賽,但佩爾認為華迪可望在周末傷癒,為李城復出對車路士。佩爾在周一說:「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他在健身室的恢復很理想,我希望他能夠在下場英超復出。」李城今場對車路士,會面對兩名英超冠軍功臣的倒戈,分別是尼高路簡迪及「飲水哥」真禾特。

車路士中場真禾特(右二)是李城之前贏得英超冠軍的功臣。(視覺中國)
在去季的對賽,華迪(左)與倒戈的簡迪(右)相遇。(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