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亞運.周凱華李晉熙】羽毛球雖痛苦 但我會與你並肩到最後

撰文:高詩琦
出版:更新:

羽毛球混合雙打,近年成為香港的強項。一男一女,一前一後,箇中藝術,又豈是短短一小時比賽可以看透,除了戰術、實力、配合,還有相處之道。
周凱華(Cathy),32歲;李晉熙(光頭),24歲,合作6年的香港混雙組合,兩人年紀的差距,令人常以「姊弟配」相稱,其實兩人之間,更充滿矛盾、包容、等待、依賴……關係比血親更千絲萬縷。
港隊雙打教練鍾騰福說,在混雙,女球員的強大是致勝關鍵。這種「強大」除了實力,還有內心。周凱華強大的內心,6年來一直支撐着「周李配」,還有自己的人生。
攝影:盧翊銘、梁鵬威

周凱華(左)與李晉熙(右),香港羽毛球代表隊混合雙打組合,曾登上世界排名第6。(盧翊銘攝)

在雅加達的那一夜,我跟周凱華和李晉熙,在我的酒店房間內相對而坐──香港隊剛完成了印尼公開賽,比賽正好在雅加達亞運的場館舉行,主力球員們為了準備亞運,都趁機會適應場地和氣氛,而我跟他們碰巧住同一幢酒店。「周李配」合作6年間獲獎無數:2014年的亞洲錦標賽金牌,翌年再獲銀牌,去年,他們再攜手在世界錦標賽奪銅,成為港隊史上首面世界賽雙打獎牌,世界排名最高之時曾登上第6位;這也是周凱華第4次、李晉熙第2次參加亞運會,毋庸置疑,他倆跟師弟妹鄧俊文/謝影雪兩對混雙組合,都被寄予希望,在印尼亞運獲獎。

昏黃燈光下,兩人坐在梳化的兩端,因為剛從印尼公開賽的16強出局,翌日一早就要回港了,臉上都有點倦意。房內只有冷氣機運轉的隆隆聲,很清晰,如此地平靜,以致我未曾預料過之後的發展,以及將會聽到的那句話。

完成了印尼公開賽,周凱華和李晉熙在雅加達街頭走着。儘管輸了,但負能量好像漸漸減退。(盧翊銘攝)
我真的好累、好累,(打羽毛球)十多年來,我為了什麼?我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堅持?講真,羽毛球是帶給我很大痛苦的一件事,可能我犯賤吧。
周凱華(香港羽毛球混雙代表)
酒店房內,周凱華侃侃而談,說自己、說李晉熙;不再光頭的光頭仔,一直看着電話。(盧翊銘)

「近期的比賽,負能量沒那麼重了。」同一日稍早,李晉熙在他們出局後,在混合採訪區說了這句話,於是晚上的訪問,我問他們,之前到底遇到什麼問題?

李晉熙一邊玩電話,一邊說,:「可能看法上不太一致吧,大家想要的打法,不太一樣。」

遇到問題嗎?讓她處理吧

不一樣的,其實何止打法,即使緊密合作共處了6年,兩人的處事手法和性格都很不一樣。直到不久之前,李晉熙還是會突然「走了」──魂魄走了,出席操練,心卻不在。「走」得最遠的一次,是2016年奧運後,他厭倦羽毛球,「那時又累又悶,日日都這樣打,沒什麼得着,經常想退役了……但教練不會容許,他從不叫我休息,總要我堅持練習,每天都是同一句。」足足4個月,他每天繼續到體院「上班」,人到了球場,靈魂卻不在。光頭一想不通、一「走」了,絕不可以跟他說起羽毛球,「你試下講你就死梗。」他直接承認,自己在面對壓力和問題的時候,總是選擇逃避,「我就是那種解決不到,就不要解決的人。」
 
「難道他把問題放在一邊,我就不用理嗎?」Cathy無奈道。
 
李晉熙又說:「將問題放在一邊……讓她處理嘛。」

「我們不會嗌交,因為大家都知道,拗都無用,因為我覺得自己的看法是對的。」李晉熙說。(盧翊銘攝)
周凱華很清楚拍檔的性格:「打法這回事沒有對錯,我很多時都不說,由他想吧……他想通了就會找我溝通。男孩子就是這樣,他不想,就不要死纏他去講一件事,不會有結果的。」(盧翊銘攝)

「羽毛球帶給我很大的痛苦」

6年的相處,使Cathy很清楚光頭的牛脾氣,明知不能討論羽毛球的事,未到絕境也不能催促他「回家」,她就控制自己不要理,「一路觀察,同時隨時準備好自己,他回來找我,我都要向他提供有說服力的資訊、隨時有足夠的狀態,跟他一起訓練。」她形容,那像是等兒子回家吃飯,「他要一回家就成枱餸,吃杯麵是不可以的。」光頭也理所當然地說:「杯麵,點食得飽?」
 
我忍不住問周凱華:「你不累嗎?」
 
「好老實地答,我不是對個個都會這樣說……但我真的好累、好累,(打羽毛球)十多年來,我為了什麼?我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堅持?講真,羽毛球是帶給我很大痛苦的一件事,可能我犯賤吧。」她一口氣說完這番話,我沒有預期過,這句說話,會出自一個羽毛球運動員的口中。

周凱華朝羽毛球發展,曾是為了不讓爸爸主宰人生;但在羽毛球的優秀表現,又令她深獲先父認同、支持。(梁鵬威攝)

她的成長是由不知吃飯要錢 到坐公園吃麵包
 
你追、我趕,造成兩人差距的,除了年齡和經驗差距,還有南轅北轍的背景,註定他們之間充滿矛盾。李晉熙生於一般香港家庭,羽毛球是家庭活動,小時候一打到波,媽媽就讚,給了他繼續打下去的動力。
 
周凱華則很不一樣,童年時移民加拿大的她,生活已非富裕能形容,「小時候,我根本不知道吃飯要錢,不是進餐廳吃完,簽個名就可以嗎?在冒險樂園,一、兩小時就花掉幾千元,那時也沒坐過公共交通公具,來港之初,經常搭錯車……」記者驚呆了,她強調,「都是真的啊!若我重新遇見當天的自己,我真的想摑死這個人。」選擇打羽毛球,卻是為了逃離爸爸的掌控,「我不想在爸爸的光環下長大,想做一些不是他用錢就能解決的事。」當然,起步之初,還是爸爸投放資金,畢竟加拿大跟香港不一樣,所有訓練、甚至參加國家隊,也需要自資,17歲那年去長沙受訓一整年,還是爸爸在花錢,但她開始接觸到現實世界,知道冬天會停電無暖氣,要好好睡覺,只能將所有衣服都穿上。到2006年,在時任港隊總教練陳智才(才叔)邀請下加入香港隊,她獨個來港,終於明白何謂現實。
 
因為不想靠爸爸,周凱華初來港時,金錢很有限,卻獲得了意外的鼓勵:「我的婆婆不懂運動,但她很支持我,我來香港前,她偷偷給了我她僅餘的4萬元……那我更不能失敗。」婆婆已然離開,這筆錢,她至今一直沒有動用過。周凱華在香港沒有家,當時的體育學院也沒有宿舍,一開始只能寄住在姨婆的公屋,「但我怕姨婆操心,也怕她被投訴,害她無屋住……」於是她每日訓練後,若時間尚早,就獨個坐在公園,那時她在香港沒有半個朋友,當時也沒有智能電話,就只得一邊聽歌,一邊吃麵包,時間到了才回「家」。

十年前、十年後,周凱華(左)一樣代表香港,但獲得的支持和資源差天共地。(盧翊銘攝)

她的香港隊 沒有香港人支持

場外日子不易過,場上同樣不容易。那時,「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不高,除了滑浪風帆天后李麗珊獲奧運金牌、「乒乓孖寶」李靜和高禮澤摘銀之外,其他默默耕耘的香港運動員,沒有太多人支持。自我要求很高的周凱華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多年來伙拍官惠慈戰女雙、先後跟魏仁君及王偉康合作她擅長的混雙,都在不同的賽事取得三甲或冠軍,但最令她深刻的,卻是一次在伊利沙白體育館參加香港公開賽的經歷,「以前代表香港打香港公開賽,我夾魏仁君對中國隊,搏晒命,觀眾仍是支持對面的中國隊……我們以很少的差距被反超,輸了,沒人為我們香港加油,就隔住幾呎距離罵我們,『識唔識打波呀?』我就是在這個環境的香港隊打出來的。」

遇上李晉熙之前,周凱華先後跟魏仁君和王偉康組成混雙組合。(盧翊銘攝)
現在我明白自己萬千寵愛在一身,也算是一種進步了。有時覺得,努力了也不一定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只能做好過程
李晉熙(香港羽毛球混雙代表)
李晉熙兒時隨家人打球,拿着成人球拍,總是擊中地板,家人就為他找來一塊兒童球拍,自此他跟羽毛球就密不可分。(盧翊銘攝)

她想放棄 卻遇上他

2012年,受家事困擾的周凱華想過退役,當年9月某日,她正在英國家中,香港羽毛球代表隊總教練何一鳴突然來電叫她回港,「有個新人要你帶,你什麼時候回來?」還說,她下月初就要跟李晉熙合作打台灣公開賽。周凱華心想,「李晉熙是誰?」她多在海外作賽,不知道這18歲男生,其實是該年的世青男雙冠軍;懷着責任感,她毅然回港繼續生涯。頭髮仍剷得短短的李晉熙是出爐世青冠軍,受盡萬千寵愛,是港隊重點栽培的球員,等到大師姐回來,兩人好像一拍即合:首次合作的中華台北公開賽,兩人打入決賽,獲得亞軍;翌年7月,又在美國黃金大獎賽贏得「周李配」第一個冠軍。18歲的「光頭仔」,被大師姐拉着手,闖進了一個他嚮往的世界,才發現自己未準備好接受接踵而來的問題,他坦承,自己難以了解周凱華遇過的苦況:「我這些萬千寵愛在一身,不會明白……那時我覺得,一切目光都是自己用努力去換取,我有成績,一切都是應份的。」初跟Cathy合作就打出成績,除了讚賞,伴隨的是更高的要求,壓力如山大。光環總會退去,蜜月期過了,李晉熙開始疑惑,「反差太大了,我覺得自己有辛苦過,為何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我不承認這個結果,所以選擇『走』。」
 
周凱華一直包容李晉熙的逃避和依賴,全因她在更苦的環境中成長,李晉熙的迷失和困惑,她都明白:「我們在合作的第一個比賽拿到銀牌,就突然將所有責任推落我們身上……OK,我年紀比較大,能承受這些壓力,多年來也習慣了;但對於一個剛滿18歲、想成為焦點的男孩來說,這種關注是好事,也是一件好重的事,其實他未有準備的……其實有人體會到我們的壓力嗎?我可以好肯定地說,無,全部人都無。」她說得激動,李晉熙始終低頭,一言不發地將目光放在電話上,耳朵卻繼續聽着Cathy的一言一句:「那時候,我們像在漆黑中拿住電筒前行,路還未開發。單打有王晨、黑妹(葉姵延)支撐大局,但雙打、混雙有誰?其實我們只是想爭氣,但那時候,有幾多報道是關於雙打混雙?難道我們沒成績嗎?不是啊,但沒有人理會我們。」她真正介懷的,並非那些年的缺乏關注,而是從來無人在意他們的感受,而只以結果去作評價,「不是要同情,但有無人停一停諗一諗,我們真的好辛苦?」

周凱華和李晉熙在球場的榮譽多,失意更多,但周凱華決意要兩人並肩,打完這場仗。(盧翊銘攝)

「你是我隊友,我就要跟你並肩作戰到底」
 
現代的所有事物都很廉價,電話壞了就買部新的,很少人選擇去修理,周凱華卻堅持要自己一手一腳修好,因為她珍惜這份經營6年的關係,「相處久了,視野愈來愈窄,要求也會愈來愈高,這是一段關係久了,很容易發生的事。要保持新鮮感,就先暫停溝通吧,最基本、最首要的條件,是關係當中仍存在信任。」逃避很容易,堅持下去,伴隨而來的是痛苦,但為了拍檔,她還是接受了:「我好累,但我接受了這件事,我不是有問題就要換的人……我覺得,其實我們像在打仗。無論如何,你是我隊友,我就要跟你並肩作戰到底,直至場仗打完。」
 
50分鐘的訪問,大概40分鐘都是周凱華在說話。一直在按電話的李晉熙,真的不在乎這扶持他6年的大姊姊,是如何堅持地等待着他嗎?那一刻,我有過這個感覺,但重新思考他說的每句話,又覺得不盡然。跟周凱華合作了6年,從意氣風發的世青冠軍,到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到遇上難以突破的困境,他曾逃走過,每次到最後,卻還是覺得對不起自己而「回家」:「到比賽的時候發現,(跟周凱華)夾不到、打不到,就覺得好像要認真對待了,要認真起來。」
 
「那麼,你決定回來,也有考慮到有個拍檔在等你嗎?」
 
「也有這想法的……儘管不是最大的因素。」

李晉熙沒有掩飾自己總是逃避問題,大概因為他知道,總有個人在等他。(盧翊銘攝)

他長大 她釋懷 才能繼續走下去

李晉熙說,兩人結伴6年來,自己當然有成長,常說自己惹人厭的他,脾氣還在,但大男孩也開始腳踏實地了:「現在我明白自己萬千寵愛在一身,也算是一種進步了。有時覺得,努力了也不一定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只能做好過程……之前我不承認會有這結果,但其實無論我承認與否,世界還是如常運轉,我又可以不承認什麼?沒有的,就只能享受過程,繼續這樣做,就可以了吧。」

痛苦,壓力;逃避,堅持;依賴,包容,周凱華和李晉熙,就是在這樣的關係之中互相依存:乍看是周凱華獨力苦撐,但李熙晉對她的信任轉化成依賴,又令她即使痛苦,仍堅持拉着這伙伴,繼續戰鬥下去。珍惜和責任,這種在現代漸被淡忘的價值觀,是這對混雙組合走到今天的最大理由。

相處之道,就是在建基於信任的關係上,不停步地了解、溝通,才能走得更遠。(盧翊銘攝)

距離訪問那一晚已過了兩星期,周凱華和李晉熙參加了新加坡公開賽,儘管在8強輸給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印尼組合阿馬特/娜特斯雅,這也是他們今年第一次在超級賽打入8強,我給周凱華傳短訊說,覺得他倆的表現好了,她回覆說:「謝謝你的訪問,我想通了很多。」

李晉熙需要成長,大抵,周凱華也需要學會放開。

成長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兩個人要透過相處一同成長,更加困難,但也只有做到了,才能昇華。(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