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運送首批燃料棒返美國原廠 近40年核四爭議告一段落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台灣龍門核能發電廠(又稱「核四」)於7月4日凌晨,將首批燃料棒運離廠區,由貨車運往基隆港西19號碼頭,逐一吊上貨輪。據中央社報道,此舉宣告該項目經歷近40年爭議後,運轉無望。

台灣龍門核能發電廠(又稱「核四」)於7月4日凌晨,將首批燃料棒運離廠區,由貨車運往基隆港西19號碼頭。(中央社)

核四項目構思始於1980年,至1999年正式動工前後一直爭議不絕,之後歷經2000年政黨輪替,施工一度停頓,商業運轉則不斷延後。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台灣政府於2013年宣布核四1、2號機封存,未來若要啟用須經公投決定,同年民間團體舉行廢核大遊行,訴求終結核四、核電歸零。

2015年,核四正式啟動封存,營運商台電則於2018年3月,宣布將廠內1744束核燃料棒,分3年分批運回美國原廠。

預計2020年底前全數輸出

就中央社上述報道,台電基於保密條款,皆不願證實。台灣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長劉文忠指出,已審查核備「核子燃料運送計劃」、「安全管制計劃」及「龍門核電廠核子燃料外運廠區作業計劃」,完成核四核子燃料送國外處理管制準備作業,並在今年3月同意台電輸出申請。

台電計劃把核四電廠轉型為綜合電力園區,廠內的1744束核燃料棒,預計2020年底前全數輸出;未來不但可望減少人力,一年約可減少新台幣一億元的資產維護管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