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韓走的「第三條路」 蔡英文為何不能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台灣地方選舉結束後,各地陸續傳出兩岸加溫的訊息。其中,台北市長柯文哲就率先宣布,將籌劃上海台北雙城論壇。而備受矚目的韓國瑜,也正積極推動高雄深圳雙城論壇。就連鄭文燦、黃偉哲等民進黨縣市首長也認為必須要與大陸互動、推進兩岸關係。
由此看來,經過這場選舉,不論是柯文哲、抑或韓國瑜,他們對於兩岸事務處理態度,已被台灣各縣市首長爭相效仿,更成為兩岸關係與台灣政治走向最矚目的政治人物。

12月6日蔡英文首次仿效美國白宮的東廂走廊談話。(台灣總統府)

回顧今年台灣地方選舉,民進黨遭到嚴重挫敗。普遍認為,擊敗民進黨的是,消失政壇17年,綽號「賣菜郎」的韓國瑜;與此同時,切割「白色力量」,反助長了台灣民眾支持柯文哲的決心。

因此,有不少聲音認為,韓國瑜的崛起,與柯文哲的連任之路相似,並將柯、韓兩位勝選,視為台灣非傳統藍綠的「第三勢力」興起。但嚴格說起,柯、韓個人並不完全立足於台灣「第三勢力」,而是走在「第三條路」上。

首先,柯文哲在2014年競選台北市長時,先參加2014年民進黨台北市長「黨內初選」,並因此出線得到民進黨支持,以「超越藍綠」、「讓藍綠高牆倒下吧」及「白色力量」的包裝下勝選。當然,不否認今年台北市長選舉,柯文哲確實從「藍綠」之中,殺出重圍,但事實上,柯文哲仍有一大群「淺藍/綠白化」的選民。

而韓國瑜,這位基層出身的台灣外省眷村子弟,沒有馬英九、朱立倫等國民黨精英所擁有的英美顯赫學歷,但他言辭彪悍,一反過去國民黨文化的「溫良恭儉讓」的作風,表現出「非典型國民黨」政治人物的形象。即便,在今年高雄市長選舉中,表現「無色」的風格,但細細觀察每次的造勢場合,國民黨幾位大老(如王金平等人)如影隨形,是否為藍綠以外的「第三勢力」,當下立判。

也因此,柯、韓之所以勝選,其重點在於他們喊出的「造成改變」,啟動密碼則是直白的言語、領袖魅力以及善用網際網路工具的粉絲營造「網路聲量」。更重要的是,柯、韓兩位在面對地方事務、兩岸議題,都是以一個務實的態度出發,而不因虛無飄渺的意識形態,影響了政治判斷。

像是,柯文哲從未大張旗鼓宣揚「九二共識」,過去他甚至表明自己是「墨綠」,比部分民進黨人士還要更偏激。但一切情況在2014年當選台北市長後有了轉變,柯文哲不再過度講述自身的政治立場,反而「在其位,謀其政」,以務實的態度面對兩岸關係。

尤其,兩岸一家親的說法,雖然在大陸與台灣兩地各有各的解讀,但出乎意料的是,此替代方案獲得大陸的認同與贊賞,一方面顯示中共的彈性,另一方面也是要民進黨有所省思。

至於韓國瑜,他跳脫了傳統藍營的思維,強調上任以後,兩岸共好優先,接著再將大陸與東南亞綁一起,推動「南南合作」,不會只把高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大陸)裡。

也就是說,柯、韓如今能夠勝選,除了個人魅力之外,兩者表現出民生問題先於政治原則,務實態度大於意識形態的想法。當然,他們所瞄準的,更是蔡英文無法解決的問題──兩岸共好。

2018年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於昨(10)日宣布邀請人數,預估創紀錄。(視覺中國)

因為柯、韓非常清楚的是,任何台灣民眾都希望兩岸關係融洽,一旦兩岸關係緊繃,台灣經濟如再何的依靠歐美,也敵不過大陸輕輕的漣漪。而南台灣慘敗的選情,更是民進黨最佳例證。

總之,蔡英文若能認清這個事實,並使兩岸關係重回正軌。反之,蔡英文仍沉溺在黨內派系的爭權奪利、沒能看清問題的本質,一來內政經濟持續低迷,二來兩岸話語權亦無法掌握,未來一年多的時間,不必勞煩國民黨或第三勢力,其自身將會成為毀滅自己的最大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