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你怕的是人還是病? 台灣對抗恐慌蔓延的良方在哪

撰文:陳炯廷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存在於大陸社會的恐慌不言可喻,隨着台灣官方近日接返滯留武漢的台商,疫病恐慌也可能進一步在台灣社會蔓延開來。

首批247名滯留武漢的台灣人在當地時間2月3日深夜搭乘大陸東方航空公司班機抵台。(中央社)

首架搭載247名武漢台商的包機在2月3日晚間抵台,有1人發燒和2人因喉嚨不適送醫隔離,其中1人在2月4日晚間被確診武漢新型肺炎。其餘台商則是已被安置在台疫情指揮中心所規劃的檢疫所隔離、監測健康14天,安置地點包括軍營和政府部會閒置的會議、住宿空間。對於這些自武漢返台的台商確切安置地點在哪,是否要公開?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台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因認知不同而數度隔空交火。

台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台衛福部長陳時中2月4日上午再次重話批評柯文哲,別為凸顯自己卻破壞防疫規劃,引發社會恐慌。(中央社)

日前柯文哲因在武漢台商返台前就向媒體泄漏安置地點而引爆爭端,台疫情指揮中心認為公開安置地點會造成附近居民的恐慌或發生污名化問題,故未公開確切的安置地點,但柯文哲則認為自己非惡意泄漏,而是台疫情指揮中心未清楚告知保密,並強調公開透明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執,指武漢疫情在中國大陸失控就是因為隱匿。柯文哲的「泄密」行為,引來台疫情指揮官陳時中重批「破壞防疫規劃,製造社會恐慌」。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因泄漏武漢返台台商的安置地點,遭台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痛批製造社會恐慌。(中央社)

無關科學 「鄰避」心態是人性

從社會大眾瘋搶口罩所折射出對於武漢疫情認知的恐慌現象,以及安置地點鄰近居民可能產生的「鄰避」心態(Not in my backyard),或許不難理解為何台疫情指揮中心會主張要保密安置地點,無非是怕加劇社會恐慌,增加防疫難度。尤其這些被隔離者是來自於武漢疫區,且2月4日還有1人確診武漢新型肺炎。

再者,考量台灣輿情在歷史和政治等因素影響下,時常不小心深陷非科學、非理性地「恐中」情緒。例如針對武漢台商返台一事,就出現有極端輿論把這群台商非人化,將之類比為「生化武器」。適當地保密安置地點或許有其避免恐慌和污名化的意義。

不過,台疫情指揮中心也該設想,即便柯文哲沒有泄漏安置地點,難道就不會出現媒體、周遭居民或「好事」的民眾以影射、爆料的方式曝光安置地點嗎?這般恐慌與臆測所造成的社會恐慌同樣不容小覷,也是台疫情指揮中心應有所準備因應的問題。

持平而論,是否必要公開安置地點,公開的程度與公眾知情權的界線要如何拿捏,確實是個難題。而它作為一個公共議題當然是可以被以科學、理性和尊重人權的方式被公開的思辨。至於輕率將人標籤為「生化武器」的仇恨言論就應為人所反思和警惕。

然而,不論是否公開安置地點,台灣政府如果能夠與鄰近居民建立信任和可溝通的關係,讓居民能感到被尊重,也能擁有充分、可信的防疫資訊及必要的物質和心理支持,將有助避免「鄰避」心態。

面對疫情無情地擴散、蔓延,有賴人們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去「抗疫」。(中央社)

破恐慌 公權當落實公衛掃盲

而在整體社會防疫層次,政府部門只要能做好防疫和掃除公衛文盲的工作,藉由具體施政增強人民對於社會集體防衛機制的信心,那麼集體面對疫情的恐慌或伴隨無知、偏見而來仇恨情緒,也能被適當地降伏,不會輕易隨着安置地點的曝光與否而躁動,或透過污名化隔離者來撫慰自身的焦慮。

武漢肺炎疫情造成民眾搶買口罩、酒精、乾洗手等防疫用品,5日多處藥妝店與藥局皆貼出相關產品售罄公告,民眾想買只得多跑幾家。(中央社)

自武漢疫情延燒台灣後,不可否認台灣防疫團隊在因應疫情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勞。但社會的口罩「慌」和已成為「戰略物資」的口罩,迄今卻還難以被合宜、有效配置,以及對於部分群體(如陸生),在防疫問題上不問科學是非的差別對待,仍暴露了政府在疫情治理和公衛掃盲、除魅上的重大缺失。社會大眾對於疫情的恐慌,執政者仍是責無旁貸。

現階段,對於這些自武漢返台者的隔離檢疫,更為重要的焦點恐怕是在於遭隔離者,以及相關防疫、醫護人員能否獲得令人安心的檢疫、醫療、衛生和心理支持。這方面,或許就是台疫情指揮中心不能有半點「隱匿」餘地的部分。

面對傳染病的侵襲,無可避免人們會心生恐慌。趨吉避凶下的恐慌情緒不見得全然是負面的,它也能被轉化為對防疫的正確危機意識,而非只能停留於淺層的無知恐慌和焦慮中,或任其滋長為獵巫式的仇恨。如何轉化社會集體恐慌為正面的「抗疫」力量,政府部門扮演極為關鍵性的指導角色。

時至今日,雖然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尚未出現,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個能超越身分區別,互愛、互信與互助的危機共識與社會環境,絕對是在疫情無情蔓延時,人們最需要的良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