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中美貿易戰如箭在弦 中駐美使館:奉陪到底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繼早前宣布向各國進口鋼鋁徵收關稅後,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四(22日)簽署備忘錄,宣布根據「301調查」結果,向中國總值60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開徵25%關稅及限制中國投資。對此中國隨即向美國部分進口品開徵關稅,以作反制。一場圍繞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的貿易戰,似無可避免。撰文:楊中文

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將在4月15日內公布課稅產品清單,預料涉及1,300種產品。(資料圖片/路透社)

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後,對華貿易懲罰措施並非即日生效。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將在15日內公布課稅產品清單,預料涉及1,300種產品。特朗普在記者會上表明:「這是眾多方案中的第一步而已。」

特朗普強調,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係良好,惟兩國存在貿易不均,美國的全球貿易逆差中,單是中國便佔了一半,故此不得不採取應對措施。美國還會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投訴,指中國侵犯美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並曾以網絡攻擊竊取美國商貿情報。

「關稅只是第一步而已」

另一方面,華府早前決定開徵的鋼鋁關稅上周五(23日)生效,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及韓國等已獲豁免。特朗普有意針對哪個國家,已經呼之欲出。

一場牽涉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的貿易戰,無論如何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二(20日)出席中外記者會時稱,中美貿易規模已達5,800億美元,這是按照商業規則進行的。他警告假如兩國大打貿易戰,便會違反貿易原則,「總是要通過協商、談判、對話來解決爭端,我希望雙方保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避免打貿易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貿易戰。(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翌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更表示:「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貿易戰,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們打,我們一不會怕,二不會躲。」

中國冀和氣生財

中國一直力求避免與美國進行貿易戰,最近還作了不少努力,為愈演愈烈的貿易爭端降溫。例如,北京上月先後派遣楊潔篪和劉鶴兩名政治局委員前往華府,拜會政經要人,冀能消除對方敵意。熟悉中美經貿的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早前當選國家副主席,外界普遍相信,北京希望借助這名「沙場老將」的豐富經驗,為中美關係「拆彈」。甚至,盛傳中國在報復美國開徵關稅時,仍然有意伸出橄欖枝,考慮作出一定程度妥協,包括降低中國市場准入門檻,以及未有將黃豆等農產品列入關稅名單,為兩國談判創造誘因。

中國這般近乎「綏靖」的做法,一方面固然是希望保證外部環境平穩,延長自己的「戰略機遇期」,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最客觀的考量——貿易戰沒有贏家。

早有分析認為,特朗普對美中貿易不均的判斷有誤。就美國的情況來說,美國人儲蓄率不高,過度消費,是導致龐大貿易赤字的主因。對此,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也表達類似觀點,並表示有關「中國在貿易上詐騙美國」的說法太過誇張。然而,從特朗普最近頻頻出招可見,這位極具保護主義傾向的總統顯然對理性分析充耳不聞。

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宣布根據「301調查」結果,向中國進口產品開徵25%關稅及限制中國投資。(路透社)

特朗普政府擺出咄咄逼人的架勢,貿易戰似乎無可避免。不過,假如他認為這樣可以迫使中國就範,恐怕只是一廂情願。就在特朗普宣布決定後,中國駐美大使館表示,希望美方懸崖勒馬,慎重決策,假如美方執意打貿易戰,中方必將奉陪到底。

首先,一旦美國發動貿易戰,中國有力推出更多反制措施(表)。截至2016年,中國已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僅次於加拿大和墨西哥)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美國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

美國進口商品總額中,中國商品比重由2000年的佔8.2%,增至2016年的21.1%,前五類產品依次為:通訊設備;電腦設備;雜項製成品(例如玩具);服裝;半導體和其他電子元件。同期,中國進口商品總額中,美國商品比重由佔2.1%增至8%,前五類產品為:油籽和穀物(主要是大豆);航空產品(主要是民用飛機及零件);汽車;半導體和電子元件;導航、測量、醫療和控制儀器。

倘若貿易戰開打,中國當然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但美國也無法倖免。例如只要中國對美國大豆採取報復措施,肯定打擊美國農民生計,撼動特朗普的共和黨票倉。另外,特朗普去年與中國簽署總值2,500億美元、包括300架波音飛機訂單的諒解備忘錄(不是正式協議),只要中國終止購買,美國工人勢必大受影響。

中國商務部公布,將對美國水果、酒類及鋼管等120種產品徵收15%關稅。(資料圖片/美聯社)

中國商務部上周五(23日)公布,將對美國水果、酒類及鋼管等120種產品徵收15%關稅,總值約9.77億美元;北京同時決定向美國豬肉、再生鋁等另外8類產品徵收25%關稅,總值約20億美元,作為對美國月初的鋼鋁關稅的回應。

商務部還在另一份聲明中批評,特朗普上周四(22日)的舉動「立下一個壞先例」,表明中國已準備好捍衛自己的權益。

其次,除了美國,中國還有很多合作緊密的貿易夥伴。中國輸往歐盟的貨品總額,與輸往美國的總額相當;而亞洲國家進口自中國的產品總額,是歐盟的兩倍。在2000年至2015年間,中國對美出口雖然增長近8倍,同期對印度和越南出口則分別激增37倍和43倍,反映美國的相對重要性有所降低。

再者,過往非常依賴出口的中國,現時已轉為強調內需。世界銀行統計顯示,出口佔中國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37%峰值,降至2016年的不足20%。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市場已逐漸成長──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由2005年的1,760美元,激增至2016年的8,100美元,預料到了2030年,中國私人消費市場規模將擴展至9.6萬億美元,佔GDP的47%。

更何況,特朗普若要兌現政綱,便不能過度開罪中國。他在今年2月公布規模龐大、總值1.5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各方對資金來源一直存疑,但毫無疑問,中國可以助美國一臂之力。與此同時,中國還長期持有巨額美國國債,對美國貨幣政策有相當影響。

美國與日本及歐共體主要貿易夥伴簽署《廣場協議》導致作為日本貿易受到嚴重打擊。(網上圖片)

中國非昔日日本

特朗普或許想訴諸他的偶像列根總統在1980年代對付日本的手段。1985年9月,美國與日本及歐共體主要貿易夥伴簽署《廣場協議》,同意簽署國政府聯合干預匯市,容許日圓對美元升值,導致作為日本經濟主要動力的貿易受到嚴重打擊。

《廣場協議》簽署前後,美國國會頻繁出台對日增加關稅的法案,而在日本開放市場的過程中,美國亦屢次對日本發起「301調查」。美國正是通過對日威脅發起貿易戰,迫使日本在經貿議題上就範。

歷史真能簡單重演嗎?自二戰結束以來,日本一直無法擺脫美國「附庸」地位,屢遭對方予取予攜。相比當年的日本,今天的中國綜合國力更為多元,對美國依賴度遠低於當年的日本,如今的中美貿易結構也與當年美日貿易結構相差甚遠。可說在經貿維度,中美之間早已形成相互依存的關係。況且如今的國際格局不像當年蘇聯瀕臨崩潰,美國一家獨大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故技重施,未免真的錯估時局。

誠然,中美在經貿上直接對抗,中國無可避免受到若干程度影響,但美國也無法取得甜頭。即使是講究「和合文化」的中國,對此也不會坐以待斃。可以想像,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中國會有幾輪拆招,譬如針對特朗普的票倉「開刀」,而與此同時,相信中國也會一直抱持願意合作的態度,為對方提供下台階,以協商談判取代貿易戰手段。

上文節錄自第10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26日)《貿易戰如箭在弦 中國怎麼辦?》。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3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